这才是寒门难出贵子的时代:孙权与世家大族的角逐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东汉时期,士人主要通过察举、征辟出仕。被举、被辟的人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门生、故吏为了利禄 ,甚至不惜谄附、贿赂以求固结。大官僚与自己的门生、故吏结成集团,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这些人都是最大的地主,而且世居高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领袖。所谓门阀大族,就是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这些特征的家族。东汉时期选士首先看族姓阀阅,所以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照例得到优先。门阀大族是大地主中长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阶层。

  门阀制度是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也是魏晋时期世家大族控制朝政所依附的制度。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一些著名的门阀:汝南袁氏、陈郡袁氏、七姓十家(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 、博陵崔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北魏四姓、吴四姓、琅琊王氏、陈郡谢氏。

  纵观吴国的整个时期,政治力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孙坚、孙策留下的这些人,是孙坚和孙策当年在江西发展,然后带到江东来的,我们称为淮泗军事集团,简称“淮泗将领”。

  第二股,《三国志》的说法叫做“宾旅寄寓之士”。在东汉末年社会动乱的时候,从北方避难或者避乱到江东的。这些士人倒是不成集团,就是在孙权接班的时候它不成集团,它是流散在各地的,但是是一个政治势力。

  第三股政治势力以吴四姓:顾、陆、朱、张,为代表的江东士族。《三国志》记载: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江东士族是当时吴国最大的一方。

  一

  在孙权继位初期,正是东汉末年各方军阀混战,势力角逐的时期,这时的江东士族们是孙权必须倚仗的。这段时期是孙权与吴郡四姓的蜜月期。

  顾雍是最早跟从孙权的江东世族代表,也是吴四姓之一的顾家在朝堂上的代言人。他为相十九年 ,以缜密而宽容的长者之风 ,保持了孙吴政权与江东世族之间和谐的合作关系 ,国势呈稳定而上升之态。

  二

  公元222年夷陵之战结束,蜀国实力大损,奠定了蜀吴联合抗击曹魏的基础。外部大环境基本已经确定,孙权一方面要利用四大家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这些世家大族尾大不掉,造成枝强干弱的情况出现。于是公元224年,发生了一件轰动朝野的政治事件,人们称之为“暨艳案”。

  《三国志•张温传》:…(暨艳)温引致之,以为选曹郎,至尚书。艳性狷厉,好为清议,见时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欲臧否区别,贤愚异贯。弹射百僚,覈选三署,率皆贬高就下,降损数等,其守故者十未能一,其居位贪鄙,志节汙卑者,皆以为军吏,置营府以处之。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

  译文:…(暨艳)由张温把他引荐入朝,被任命为选曹郎,官至尚书。暨艳生性清高严厉,喜欢发表清正的言论,因见当时郎署混浊杂乱,大多官员不称职,想将良莠分开处置,贤能、愚..区别使用。他弹劾百官,考选三署官员,都是贬高就低,降职几个等级,能在原官位上继续任职者十不及一,那些居官贪赃卑劣、节操肮脏者,都被贬为军中小吏,将他们安置在军营作幕府。于是愤怨之声越来越高,诬毁谗言四起蔓延,竞相控告暨艳和选曹郎徐彪,说他们专用私情,爱憎不出于公理。暨艳、徐彪都因此而被定罪自杀。张温向来与暨艳、徐彪意见相合,常有书信来往,互相来往问候,于是又判张温有罪。

  孙权要借暨艳之手限制四大家族势力的膨胀,但是由于动作太大(弹射百僚),四大家族反抗激烈,孙权不得不将暨艳当成弃子。然而,为了维护皇权的权威,他将四大家族的张温降罪。这一局孙权与四大家族的角力中孙权以失败告终!

  在今后的政治斗争中孙权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都是江东士族以绝对优势胜利。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吴赤乌五年,也就是公元242年。

  三

  这一年,或是有意或是无意,孙权间接性的扶持了鲁王孙霸与太子孙和的储位之争,制造了长达东吴八年的党争。

  在吴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到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这八年的时间里,整个朝堂分为两党:鲁王党和太子党。孙权在这段时间里以各种借口和手段大肆打击江东士族(尤其是四大家族):

  陆逊多次上疏陈己见 ,孙权不听 ,多次派使者责备陆逊 ,“逊愤恚致卒”。

  顾雍之孙顾谭、顾承及张昭(张昭家族并非吴郡人)之子休也因数陈嫡庶之义 ,而被流徙交州 ,死于其间。

  陆逊侄陆胤坐下狱 ,楚毒备至 ,

  骠骑将军朱据被殿杖一百 ,“以正丧身”。

  这是孙氏集团与吴地世族之间矛盾的一次大爆发 ,吴地世族遭受到空前的打击。淮泗军事集团乘势而上,取代四大家族为主的江东士族,成为东吴朝堂上的第一大势力。

  这一次孙权与四大家族的角逐,以孙权完胜告终。

  《三国志•陆逊传》及太子有不安之仪,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书三四上,及求诣都,欲口论适庶之分,以匡得失。既不听许,而逊外生顾谭、顾承、姚信,工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余财。

  译文:等到太子孙和有在位不稳的议论后,陆逊上疏陈述说:“太子为皇位正统继承人,地位应稳如磐石,鲁王为藩臣,应当在荣宠赐赏和地位上与太子有所差别,这样他们各得其所,上下才能得到安宁。为臣谨向陛下叩首流血,陈述己见。”他上书多次,并请求前至京城,想亲口与孙权阐明嫡庶之分,以纠正得失。孙权并不听从他的意见,而且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姚信,都因为亲附太子,无辜地遭到流放。太子太傅吾粲因多次与陆逊有书往来而获罪,被关进监狱致死。孙权多次派遣宫中使者前往责备陆逊,陆逊悲愤痛恨而死,时年六十三岁,死时家无余财。

  三国时期的各个雄主,无论是孙权、曹操还是刘备对世家大族的态度都是一方面要笼络,另一方面要打压,拿捏好其中的尺度,就会国泰民安,一旦失衡国力就会大损,人心就会背离。世家大族把控朝政的情况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出现。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