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文臣打群架,把锦衣卫活活打死,皇帝:打得好

  明朝时,能当上大臣的多是读书人,不是进士也是举人。“君子动口不动手”,按理说,他们都该温文尔雅,有话好商量。但事实并非如此。

  明朝的很多大臣都是不折不扣的暴力男,几句话不投机,就会捋起袖子打起来。明代党争不断,派系分明,大臣打架往往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群殴,紫禁城里常常上演大臣们“全武行”的大戏。

  关于大明打群架的事情,T君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分享过:嘉靖年间,一百多名宦官群殴了一个连皇帝都怕的朝廷官员

  这种事儿,不仅宦官干得溜,文人也厉害得很。杨慎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状元出身,其父为内阁首辅,24岁已是中央政研室副厅级研究员,后任国务秘书兼皇帝的文学顾问。他写过“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词,现实生活中,他却没这么淡定。嘉靖三年(1524年)春,因为看不惯千方百计献媚皇帝的司法部官员张璁、桂萼等奸佞小人,杨慎和助理研究员、中纪委驻司法部监察官等一班热血青年连班都不上了,天天在紫禁城前金水桥上拦路设卡抗议,若见着张璁、桂萼等人,就见一次打一次,打得张璁他们好一阵子不敢上朝。

  杨慎他们甚至曾追到紫禁城里,众目睽睽之下围殴司法部的法律专家们,影响很不好。最后,爱带头打架闹事的杨慎被贬到了云南。

  文学青年杨慎他们血气方刚、争强好斗,不足为奇,但资深阁老们也火气十足、凤狂龙躁,这就多少有点离谱了。隆庆五年(1571年)冬,内阁首辅高拱专横跋扈,打压异己,与国务副总理殷士儋结怨后,便暗中指使自己的学生、中纪委驻中组部监察官打小报告弹劾殷士儋。

  在国务院碰头会上,高拱和殷士儋见了面,互骂几句后,殷士儋怒发冲冠,扑上去揪住高拱的衣服,“奋臂”殴之。只要一拳过去,高阁老立刻会眼冒金花。因为殷士儋是个虎背熊腰的山东大汉,平时也练练拳腿,要不是张居正眼明身快挺身拦住,年近花甲的高阁老肯定会被殷老粗揍得五官变成麻花。

  这边宰相打架虽然被阻止了,但宰相的两派哥们儿早已拳脚相加,打成一片。混战过后,满地都是打落的官帽、腰带、缎靴。事后,隆庆皇帝置了一桌酒席,请来两位打架的宰相,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话就再无下文。大众广庭之下被殷副总理倒了面子,高总理一直非常不爽,其手下言官也纷纷打报告弹劾殷士儋。因为受不了这等鸟气,殷士儋干脆辞职回老家了。

  还有比这更暴力的。弘治十二年(1449年)八月二十三,发生了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朝堂斗殴—当着代理皇帝朱祁钰(后来的景泰皇帝)的面,一群文臣们居然在金銮殿里打群架,参与者不乏尚书、侍郎级别的高官,最后还打死了人。

  原来,在当天的朝会上,常务副总检察长弹劾操纵朝政、倒行逆施的宦官王振。王振的哥们儿、锦衣卫指挥使马顺马上出来帮腔,双方随即发生了激烈的语言冲突。中纪委驻财政部监察官王竑突然猛冲上来,揪住马部长的头发,劈头盖脸一顿组合拳。扭打中,王竑竟然咬下了马顺脸上的一块肉。大臣们惊呆了,之后,被宦官压制已久的愤怒更如火山爆发,几十个大臣蜂拥而上,群殴马顺,一顿暴打之后,马部长已奄奄一息。

  事情还没完,更多的大臣又潮水般涌过来,抬起大脚对着躺在地上的马顺猛踩。紧接着,平时与王振玩得好的两位高级宦官又被连拉带拽地从殿外揪进来。两人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雨点般的拳腿淹没,史载“众又捶杀之,血渍廷陛”。

  打没了三条人命后,红了眼的大臣们竟然把目标锁定为代理皇帝,团团围住了朱祁钰,那意思很明白。望着一群衣冠不整、凶神恶煞般的暴力男,代理皇帝脸色惨白,惊骇万状,在于谦的建议下,赶紧在第一时间表态,高度肯定大臣们刚才在金銮殿的暴行是“见义勇为”。消息传出,大臣们又“乘兴”打了一架,王振的侄子、国安部副部长王山被抓过来海扁一顿,随后王振被抄家灭族。

  明朝非常注重礼法,官员的行为准则是君子的“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事实上明朝大臣们打群架犹如家常便饭,司空见惯,只有发生在紫禁城、金銮殿等重要场所的,才会被史书所记载。他们打群架都是真打,打起来不要命,而且没完没了,其暴力程度远甚于当今一些国家或地区议员打掉门牙之类的政治秀。

  但是,皇帝为什么基本不管呢?不仅不管,皇帝暗暗高兴还来不及呢。大臣们打群架不一定是坏事,有时候,大臣们打得越厉害,回头越要找皇帝评理、讨公道,皇帝也就越发显得重要,越发有威望,越发有进行“技术管理”的空间。如果大臣们都是铁板一块、精诚合作,皇帝就容易被蒙在鼓里,岂不是真正成了“孤家寡人”?

  既分而治之、相互制衡,又借力打力、以毒攻毒,大明皇帝们的帝王术,修炼得实在不错。

  春风十里,不如读史。

  本文作者|八千里路云和月

  文章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