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开国皇帝李渊,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其祖父李虎是北周的八大柱国之一,家庭十分显赫,七岁袭封唐国公。隋文帝时,又由于是独孤皇后的外甥,可以说是真正的皇亲国戚。高贵的出身加上自身的天赋,李渊在仕途上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并于隋炀帝时任太原留守,隋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渊趁机从太原起兵,先后击败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建立了唐王朝。终其一生可谓辉煌。若问李渊一生最大的过错是什么?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玄武门,是因为他没有处理好三个嫡子的关系,致使玄武门事变、兄弟相残的悲剧发生。而事实上玄武门事变至多只能算李渊一生最大的遗憾,作为一位政治家,一个开国皇帝,李渊可以说在处理同自己曾经的对手,或者说是被自己打败的人方面犯了一个开国皇帝最大的失误,他诛杀了夏王窦建德,正是李渊的这个错误的决定激怒了窦建德原来的部下,以窦建德原部下刘黑闼为首的窦建德余部起义,这次起义历时近两年之久,虽然最后被镇压下去,但造成了社会动荡的不良政治影响,并使人民深受其害,生灵涂炭。这才是李渊作为政治家和开国皇帝一生最大的过错。
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可能有人会说李渊贵为皇帝,关于皇位的继承人问题不仅仅是皇帝的家事,更是关乎国家的稳定和未来,因此更是国家大计,的确如果皇位的继承人问题得不到合适的解决,那么皇子之间拔刀相向的杀戮局面就有可能出现,由此导致的社会的动荡和朝廷的不安,甚至会引发严重的后果。从这个方面来说李渊由于其个人的优柔寡断和反复无常造成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这可以算是他的一大过错,但绝不是他最大的过错。首先李渊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合乎礼法,另外李建成也有战功,虽然没有像李世民那样战功赫赫,可也算是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处理政务也中规中矩。因此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并无差池,作为封建皇帝,礼法那一套对他是有很大束缚的。其次纵观历朝历代,开国皇帝几乎没有在处理继承人问题上堪称完美的。秦始皇的遗诏被奸臣赵高篡改,刘邦的嫡子软弱无能,吕后专权。朱元璋去世后,燕王朱棣起兵谋反。与这些更大的失败相比,李渊虽然也没能处理好这个问题,但毕竟玄武门事变的波及范围十分有限,没有造成政局动荡,百姓也没有遭受生灵涂炭之苦。而且舍二子而大唐得一明君,可以说李渊的错误并没有对整个大唐社稷造成什么负面影响。如果非要强调玄武门事变的消极影响那就是李渊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和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的悲剧了。
唐太宗李世民
之所以说李渊一生最大的错误是诛杀了窦建德,首先是因为李渊对于窦建德错误的定位,窦建德被俘后,鉴于窦建德在百姓心目中威望甚高,民皆敬服。鉴于此李渊担心如果让窦建德活着,会给他东山再起的机会,抑或有人会打着窦建德的旗号利用其在百姓当中的威望造大唐的反。所以李渊决定杀之以绝后患。然而李渊这次大错特错了,你可以杀了窦建德,但你无法通过一次简单的屠杀消除窦建德在百姓当中的威望。相反李渊草率的举动更抬高了窦建德在百信心目中的地位,使自己变得渺小。给自己的大唐王朝带来了更大的动荡。
窦建德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那次在一定程度上是替主人窦建德报仇的起义,在621年七月,唐高祖下令将窦建德斩首,之后又强征窦建德旧将范愿、董康买、曹湛、高雅贤、王小胡等人到长安。范愿等人既愤窦建德被杀,也鉴于王世充降后,部将不能保全。于是决定起兵反唐,并通过卜卦问得知奉姓刘的为主能够成事,就去找窦建德旧将刘雅。刘雅认为天下已平,不愿起事。范愿等怒斥刘雅不义,杀之而去。又找到刘黑闼,将事情和盘托出。刘黑闼大喜,杀牛会众,招得百余人,一举袭破漳南县城。后又大败贝州刺史戴元详、魏州刺史权威,尽收其器械及余众二千人。七月十九日刘黑闼在贝州漳南设坛,祭奠窦建德亡灵,自称大将军,正式大规模兴兵反唐,刘黑闼攻陷历亭,屯卫将军王行敏战死,窦建德故将旧吏纷纷杀死唐朝官吏,响应起义。八月二十六日,深州人崔元逊杀其刺史裴晞,叛附于刘黑闼。唐兖州总管徐圆朗也起兵响应。九月,刘黑闼大败淮安王李神通、幽州总管罗艺联军。十月初六日,刘黑闼攻陷瀛州,抓获刺史卢士睿,又攻陷观州。刘黑闼攻陷定州,杀死总管李玄通。十一月二十七日,杞州人周文举杀其刺史王孝矩,投降刘黑闼。十二月初三日,刘黑闼攻陷冀州,杀总管麹棱。十二月十二日,刘黑闼在宋州击败左武候将军李世绩,生擒薛万均兄弟,兵势大盛。突厥颉利可汗也派人马来援。唐廷震动,十二月十五日,派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征讨刘黑闼。刘黑闼兵锋不减,十二月十七日至十九日,三天之内又接连攻陷邢州、魏州、莘州,杀魏州总管潘道毅。半年之间,便全部恢复了窦建德原先的地盘。一时间刘黑闼可以说是达到了军事生涯的一个巅峰。当然他的胜利里面自然有很大成分是窦建德的作用,斯人虽亡,余威不减,试想如果窦建德在老百姓心目中没有那么高的威望,国家刚刚统一,战乱刚刚结束,老百姓也刚刚过上安稳日子。谁愿意跟着你刘黑闼瞎折腾。
刘黑闼
起义虽然后来被平定,但这期间社会和政局变得动荡,生灵涂炭,战火使刚刚恢复稳定的黄河下游又遭受战乱,遭殃最大的还是老百姓。因此李渊是让自己刚刚打下的江山又一次处于危险的境地。更为严重的事,突厥人看到中原战乱,也想趁虚而入,幸亏起义及时平定,要不然又会让突厥人从中渔利,甚至可能导致中原再次被北方的蛮夷统治,那你李渊可就变成民族的罪人了。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李渊诛杀窦建德的错误行为不仅惹恼了窦建德原来的下属,更是一个失人心的行为。把自己置于不义的位置,使自己在老百姓的心中成了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为什么说忘恩负义哪?因为当年李渊的军队和窦建德的军队刚刚开始打仗的时候,一次唐朝左武卫大将军李勣、唐高祖皇妹同安长公主和淮安王李神通一起被窦建德俘虏。窦建德予以了厚待,后来还放李神通等人归唐,可以说是仁义至极,而李渊却诛杀了窦建德,相比之下确实是以怨报德的小人行为。这种恩将仇报的行为不免让人心寒。导致在一定范围内失去人心。
明太祖朱元璋,同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处理自己曾经的对手方面值得李渊学习
其实对于有威望的对手,如果已经投降或者被俘,大可不必诛杀,开国皇帝更应如此,海内新定,民心未稳。诛贤士则民心离,李渊完全可以向朱元璋学习一下,朱元璋虽然有大规模屠戮功臣的过错,但在处理和自己手下败将的关系上绝对值得李渊学习,军阀方国珍对朱元璋反复无常,阳奉阴违,但后来在走投无路时向朱元璋乞降,朱元璋还是接受了他的投降,在写给方国珍的信中,朱元璋说:你违背我的告诫,不马上收手归命,反而流入海上,负恩实在太多。今天你已走投无路,又情词恳切,我理当以你此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你不要自起疑心。”于是催促方国珍入朝拜见,当面责备他说:“你来得不是太晚了吗?”方国珍顿首拜谢,并得善终。对比来看,窦建德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超过方国珍几千倍。而且窦建德更没有做过反复无常的事。那李渊就更不应该诛杀窦建德,留之为自己所用才是利国利民的明智举措。厚待窦建德不仅不会危及自己的江山,反而可以利用窦建德的威望来安抚窦建德曾经统治地区的民心,也可以为自己树立宽厚仁德的美名。李渊老人家,你真的错了。
方国珍,投降朱元璋后得到免罪赐爵的待遇,善终。
被李渊饶恕的小人王世充,被仇家杀死
更为讽刺的是,李渊在诛杀窦建德的同时,竟然宽恕了小人王世充,王世充经常背信弃义,是阴险狡诈、反复无常的小人,诛杀这种人,民心非但不会失掉,还会大快人心,赢得威望。而李渊却觉得王世充人心尽失没什么威胁,就宽恕了他,纵使李渊放过了他,王世充还是被仇人所杀。如果单纯是饶了王世充一命,也没什么,但把诛杀窦建德和饶恕王世充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可就不是没什么了,这就是爱憎不分明,那老百姓怎么会愿意依附你哪?在对待曾经的对手方面李渊真的是失误频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