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和曹操的分歧:朝廷以丞相为核心,还是以曹氏为核心?

  

  先上《三国志·荀彧传》的定评: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裴松之: 世之论者,多讥彧协规魏氏,以倾汉祚;君臣易位,实彧之由。虽晚节立异,无救运移;功既违义,识亦疚焉。陈氏此评,盖亦同乎世识。臣松之以为斯言之作,诚未得其远大者也。彧岂不知魏武之志气,非衰汉之贞臣哉?良以于时王道既微,横流已极,雄豪虎视,人怀异心,不有拨乱之资,仗顺之略,则汉室之亡忽诸,黔首之类殄矣。夫欲翼赞时英,一匡屯运,非斯人之与而谁与哉?是故经纶急病,若救身首,用能动于嶮中,至于大亨,苍生蒙舟航之接,刘宗延二纪之祚,岂非荀生之本图,仁恕之远致乎?及至霸业既隆,翦汉迹著,然后亡身殉节,以申素情,全大正於当年,布诚心於百代,可谓任重道远,志行义立。谓之未充,其殆诬欤!)

  也就是说,对荀彧评价的争议,从陈寿修《三国志》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重点就是围绕着荀彧到底算不算汉室忠臣。陈寿认为,荀彧协助曹操崛起、坐大,最后导致了曹魏篡汉,也就是所谓“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但裴松之对陈寿这个观点表示不服。裴松之的理由也简单粗暴,以荀彧的智商,不可能看不出来汉室天数已尽,再难复兴,而且也不可能看不出曹操的意图是什么,但他仍然坚持辅佐曹操,成就王霸之业,也是在曲线救国,帮着汉室正统续命二十多年,等到曹操要篡汉自立的意图越来越明显,就殉身明志,当然算是汉室贞臣了。

  这个问题历来聚讼纷纭,连苏轼苏辙兄弟都意见不一,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先简单说一下忠臣的概念问题。认为一个人必须从一而终,这种观念在汉朝其实并不算主流价值观。汉武帝独尊儒学,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经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杂揉了许多之前的星象术数之学,进入了儒学,形成汉代经学。而且,在西汉后期形成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学术分野。

  我们今天常说的五行始终说就是在汉代形成的,这也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本来的意思。如果大家都认为汉朝气数已尽,那么后面有合适的朝代出现,就是所谓应运而生,就可以代汉自立。所谓的运,也就是气数。

  在汉朝的人看来,汉室不可能永远延续下去,总有消亡的一天。也是在这个基础上,王莽篡汉在后来看来似乎是匪夷所思事情,但在当时却是顺自然的发生的,当时的经学大师刘歆就是王莽篡汉的热烈支持者。但是王莽建立新朝后的改革引发的社会变动过于剧烈,而他自己也未能把握好节奏,导致整个政治体系崩盘,又证明了汉室虽然气数已尽,但天命并不在王莽。

  刘秀本人是在太学接受过完整的经学教育的,所以他在建立东汉后,经学的地位更加提高。东汉晚期的世家大族,有些门阀士族就是世守一经,作为家学私传。在这种社会思潮背景下,经历了黄巾起义,汉室衰颓基本上是社会共识了。虽然每个割据一方的军阀都喊着要匡扶汉室,但真正把汉室当回事的没几个。

  《三国志》中,荀彧与荀攸、贾诩同传,贾诩传开头提到,第一个赏识贾诩的人叫阎忠。阎忠就曾劝镇压黄巾起义的皇甫嵩说,汉室气数已尽,皇甫嵩镇压黄巾起义立下不世之功,名震天下,还不如趁机代汉自立。

  

  这之后,汉献帝被李傕郭汜等人劫持,逃出长安,往东跑,袁绍的谋士沮授劝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与荀彧同郡的另一当时著名世家郭图就表示,汉室气数已尽,汉献帝就是个幌子,就算真的挟了天子,也令不了诸侯,所以完全没必要迎奉汉献帝。

  至于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孙权也用过兴复汉室的名义抗曹,但孙权手下的鲁肃等人早就尊称孙权“至尊”,孙权也在江东称孤道寡,他心里要是把汉室当回事,会这么干?刘备更是顶着皇叔的名义到处忽悠,但你觉得刘备说的兴复汉室,是哪个汉室,是汉献帝那个汉室?完全不可能。如果换做他有曹操的机会,他一样会取代汉献帝,只不过是不用改国号而已。

  荀彧不是傻子,以他的见识,当然很清楚汉室是无论如何都扶不起来了。他辅佐曹操二十多年,当然也知道曹操是在干什么,知道曹操有没有把汉室当回事。曹操从各种割据一方称王称霸的诸侯手里重新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然后让曹操再把这些都交给汉献帝,凭啥?当曹操是雷锋吗?当然不是。荀彧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但他依然选择了辅佐曹操,为什么?

  民国时,徐世昌当着民国大总统,却私下里派人去故宫见溥仪的小朝廷,希望死后能给个清朝的谥号,追赠个太师啥的,遭到溥仪拒绝。难道徐世昌就是大清忠臣了?真有那么忠于清朝,早干什么去了?袁世凯逼宫的时候,他怎么不坚决支持清朝?

  荀彧名义上确实是汉官,和曹操一样,不是曹操的臣子。这是事实。但他当然很清楚,他每天的工作都不是在匡扶汉室,而是在辅佐曹操成就王霸之业。汉室对曹操来说,就是个遮羞布,对荀彧来说,难道不是?

  众所周知,荀彧是颍川士族领袖,也是当时著名的世家大族。而这种世家大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会把自己的整个家族都捆绑在一个特定的政治势力上,不会特别忠于国家政权。换句话说,既不会忠于汉室,也不会完全忠于曹操。

  对世家大族来说,最好的政治体制是什么?当然是贵族共和制,或者寡头制。最可怕的就是建立起一个强势的中央集权体制,也就是独裁体制。

  那么,在曹操和荀彧的时代,荀彧希望的政治体制就是团结在以曹操为丞相的朝廷周围,逐步消灭各个割据政权,建立一个类似虚君共和制的政治体制。确实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历史任务,没有人可以替代,但曹操的权力不要让曹操的儿子继承,其他人都有机会上位。而对曹操来说,最佳政治体制恰恰是相反的,也就是不仅他要独裁,而且要让这个权力能够让儿子继承。也就是说,不是以曹操个人为核心的朝廷,而是以曹家为核心的朝廷。

  

  说得更简单点,就是在汉室衰颓已经无可挽回的条件下,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治体制的问题上,曹操和荀彧发生了路线之争。荀彧想要一个以丞相这个职位为核心的朝廷,而曹操想要的是一个以曹家为核心的朝廷。荀彧希望的是世家大族共治,而曹操并不希望世家大族共治,希望自己独裁,自己死了儿子独裁。所以,在客观上,荀彧是在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进而变成一个建立在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为基础的政治体制,而曹操希望的是打压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建立一个皇帝集权的政治体制。

  袁世凯称帝之前,曾经试探过冯国璋和段祺瑞的态度,意识到冯段并不支持之后,袁也表示他没有称帝的意思,安抚冯段。冯段二人见过袁世凯后出来,冯对段说,我们跪了袁一辈子,难不成将来还要跪他儿子?这是什么意思?冯段二人真有那么支持共和?当然不是。在冯段二人看来,袁世凯的地位是历史的形成的,他们不能不跪,但是他们认为,袁世凯死后,就轮到他们这些人当家了,不能再来跪袁世凯的儿子。

  荀彧当然也一样。跪曹操也就算了,但他并不希望再跪曹操的儿子。如果非要跪不可,他宁可跪汉献帝,反正都已经跪了那么多年了。当他发现曹操已经决心走上代汉自立的道路后,他当然知道曹操是什么样的人,他这种明确表示过不会完全忠于曹家的人早晚都是一死。无论是忧愤而死,还是在曹操的暗示之下自杀,结果都是一样的。

  所以,曹操和荀彧的分歧就是政治体制的路线斗争问题。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司马懿会对荀彧评价那么高了。但司马懿和他儿子孙子虽然是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建立的西晋,但仍然试图用大肆封建宗室掌握军权来制衡世家大族的政治影响。结果来了八王之乱,西晋灭亡。等到衣冠南渡建立东晋,总算是建立起了王与马共天下的世家大族共治政治体制。荀彧的政治理想一百年后,终于在江南半壁江山上建立起来了。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勿重复提交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

投诉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未输入评论内容
该评论已关闭!
  • 最新评论
刚刚 畅言云评

尊敬的畅言客户,您好。您所使用的网站评论功能已广告作弊被限制使用,如有疑问,请咨询客服电话400-780-9680。

扫一扫
手机上看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