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师联盟》:曹娥碑“背后”的故事

  

  近日热播新剧《军师联盟》剧情跌宕起伏,加上三国故事深入人心,使其备受关注。虽然剧中有颇多与史实不符之处,但这并不是讨论的重点。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剧中提到的东汉时期著名的文物——曹娥碑。

  

  在第五集片末,曹操率兵前往与袁绍决战时,一行人在途中看见曹娥碑,背面阴刻有东汉大文学家蔡邕所提“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

  

  

  曹操问众人何意,杨修不假思索答道:“臣已解!”曹操拦住他,又行三十里,才明白,让杨修先说,杨修解释道:“‘黄绢’就是有色的丝,是‘绝’字;‘幼妇’,即少女也,女旁少字,是‘妙’字;‘外孙’,乃女之子也,女旁子字,是‘好’字;‘齑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乃受五辛之器也,受旁辛字,是‘辞’的异体字。合起来,谜底是‘绝妙好辞’四个字。”曹操不禁感叹:“你的才思比我快出了三十里啊。”

  

  熟读《三国演义》的人应当记得,罗贯中在七十一回记述:曹操征汉中途中,路遇蔡邕之女蔡文姬庄园,见堂中壁间挂着一幅碑文图轴,乃曹娥碑图轴,问起缘由,文姬便说出父亲蔡邕所题的八字隐语。曹操询及蔡文姬及众谋士,均答不知其意,才引出杨修与曹操“才思三十里”这一段故事来。

  虽然这段故事是罗贯中移花接木而来的,最早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语新说》,和电视剧的故事版本差不多,但是在这里,却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因为曹娥碑在会稽(浙江绍兴市),而曹操和杨修生平从未到过长江以南,又怎么可能“过曹娥碑下”呢?

  罗贯中想必是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妙笔一挥,将曹娥碑的拓本挂在了蔡文姬家中,整个故事也就合理了。而现在《军师联盟》的编剧又移花接木回来,也是为了自己剧中故事和人物的完整性,但时间和地点却不合逻辑。

  “孝女曹娥”的传说

  曹娥是上虞著名的孝女,汉安二年(公元143年)的端午节,正是民俗祭祀潮神的日子,主祭船被浪打翻,曹娥的父亲曹盱落水身亡,人们许久都没有打捞到他的尸体。曹娥当时年方十四,她在江边大声哭喊着寻找父亲,一直寻至第十七天仍不见父尸,便投入江中。相传五天后曹娥抱父尸浮出水面。此事传开之后,人们争相传颂,此江被命名为曹娥江,所住村镇为曹娥镇,又建曹娥庙,立曹娥碑以做纪念。西汉刘向所撰《列女传》曾记载此事。

  

曹娥画像

  

曹娥庙

  

曹娥碑

  “曹娥碑”的流传

  《曹娥碑》碑文的撰写,是在曹娥去世八年以后的事。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县长度尚对曹娥“悲怜其义,为之改葬,命其弟子邯郸子礼(即邯郸淳)为之作碑”(《会稽典录》)。原碑已损毁,不存于世。

  《曹娥碑》之所以名震天下,也和书法有关。在碑文风靡全国之时,晋代书圣王羲之,宋代著名书法家、王安石女婿蔡卞等人,亦纷纷摹写碑文。 东晋升平二年(358),右军王羲之到曹娥庙以小楷书《孝女曹娥碑》存庙,后由新安吴茂先为小楷碑文镌石立庙,后来又为好事者取去,不知去向。传说右军小楷碑文,辗转流传入宫中。唐韩愈文边题字,僧怀素小草其中,宋藏于德寿宫,元观于奎章阁,宋高宗与明宣宗御书赞赏字体秀劲清丽。这就是被历代视为珍宝的“曹娥(晋)碑”。此碑文墨迹本,今藏辽宁省博物馆。但令人惋惜的是,书圣王羲之摹写的碑刻早已佚失,其书写的碑文,曾被刻成法帖,现存曹娥庙内的是蔡卞摹写的碑刻。

  

《曹娥诔辞》,东晋,辽宁省博物馆藏

  曹娥碑的形成源远流长,其碑文、诔辞、隐语、诗词之奇妙,书法、石刻之精美,为世人所公认。曹雪芹的《红楼梦》记述了“贾宝玉祭晴雯,杜撰芙蓉女儿诔”的故事,借林黛玉之口,说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从中可见曹娥碑影响之大和流传之广,堪称祭文的典范和诔辞第一文。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勿重复提交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

投诉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未输入评论内容
该评论已关闭!
  • 最新评论
刚刚 畅言云评

尊敬的畅言客户,您好。您所使用的网站评论功能已广告作弊被限制使用,如有疑问,请咨询客服电话400-780-9680。

扫一扫
手机上看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