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美国,从蛮荒大陆演变为超级大国,他们经历了500年历史,从东西半球的第一次激烈碰撞,到原住民与殖民者间的依赖式发展;从企图消除区域分界的剑拔弩张,到各种文化包容且独立的平衡共存;从苦难带来的生存禁锢,到启蒙引发的思想觉醒……
美国看似爆发式的成长是形成于一种自由、多样的大环境之下。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的发展轨迹又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周期循环:融合与排斥前后相伴,繁荣与衰退因果相连。
创造历史的不是一个国家或个人,创造美国,也不都是伟人,而是生活在这片大陆每个角落里的每一个人。他们都在用自己朴素的生命书写着美国宏大历史的一部分。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可以算是美国历史的第一步,关于哥伦布为美国历史做出的贡献,你知道多少?
到今天,哥伦布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很少有人设想,假如当初发生的事情出现一点点偏差的话,现在的世界会有什么不同。也许我们今天不会在10月12日纪念哥伦布的生日,而是会改为纪念1429 年郑和将军在加利福尼亚海岸附近下锚的日子,也许郑和会成为第一个在文明时代到达美洲的亚洲人。
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然而在15 世纪,中国是人类文明的中心,整个亚欧大陆都需要来自中国的产品。虽然贸易者可以通过丝绸之路来往中国,但中国也曾派出过庞大的贸易舰队,七次横渡印度洋,最远抵达过马达加斯加和东非海岸。
两支舰队相比的话,哥伦布只有3 艘船和90 名船员,而郑和将军的宝船舰队的船只数量达到200 到300 艘之多。哥伦布最大的一条船长度为85 英尺,而郑和舰队最大的船长达400 英尺,有9 根桅杆,船帆使用丝绸制成,每艘可以装载超过500人。郑和舰队中还有专门用于装载马匹和淡水的船。如果明朝皇帝没有放弃对此类航行的支持,也许我们今天读到的历史会是用汉语写成的。然而在那个时代,中国正受到来自北方的蒙古人的攻击,使得明朝皇帝无暇他顾。1433 年之后,宝船舰队被下令摧毁,大型船只的建造也被终止了。
当时的欧洲还远非文明世界的中心。大西洋沿岸的航海家们急切地向前航行。他们有着旺盛的精力,也可以说充满渴望—对名声、财富、权力和荣耀的渴望。即使哥伦布没有在1492 年到达美洲,新大陆也会被其他某个欧洲人发现。
然而做到这一点的是哥伦布。哥伦布踏着浪花走上海滩时,他眼前的这个小岛宛如天堂。古代的作者们曾经描述过一个史前的黄金时代,那时“人们过着简单而淳朴的生活”,没有法律,没有争端。这座小岛上的人们看上去正处于这样的黄金时代。根据哥伦布的描述,“他们像刚出生时那样浑身不着寸缕”,性情又十分温顺而友好,“一心准备把他们所拥有的都送给基督徒”。哥伦布把这些岛民称作“印第安人”,因为他以为自己航行到了亚洲附近,到了被欧洲人称作“印度”的远东地方。他向岛民们分发红色的帽子和玻璃珠,“以求结成深厚的友谊”。他想“用爱,而不是用武力,让这些人改宗”他们“神圣的信仰”。他还写到他刚邂逅的这些人“适于被统治,适于劳作”,因此应该教导他们“穿上衣服,接受我们的习惯”。
哥伦布的记录预示了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首先,这位虔诚的海军上将急于将这些“印第安人”改造成基督徒,同时他还希望他们为自己工作。作为“回报”,印第安人将学习西班牙风俗,穿着西班牙服装,接受西班牙人的“统治”—不论他们是否情愿。哥伦布对自己的想法很有信心,因为这些岛民几乎没有武器,而且似乎畏惧战斗。
当然,还有金子的问题。在哥伦布看来,让这些印第安人忙碌起来是对他的发现的一种回报,而找到黄金则是一种更的回报,何况这些岛民对送出自己仅有的一点儿黄金本来就毫不犹豫。哥伦布开始在伊斯帕尼奥拉岛上寻找更多的黄金。伊斯帕尼奥拉岛是附近一座更大的岛屿,如今分属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当时岛上生活着泰诺人,他们的村庄更大,拥有更多的金饰。泰诺人喜欢用金饰来象征他们信仰的灵魂之神塞米(Cemi)。当哥伦布带着有关稀有金属、肥沃农场和温和土著的故事回到欧洲后,成千上万的西班牙人扬帆驶向伊斯帕尼奥拉岛,寻找他们梦想中的财富。事实上,哥伦布对建立殖民地并不是太感兴趣。他太喜欢争执,很容易树敌。于是他把伊斯帕尼奥拉岛抛在脑后,开始探索加勒比地区的未知地带。一天,他沿着一条海岸航行,夜幕降临时,洋流使他的船出现了奇怪的震动。哥伦布透过暮色,看到海面升起,“像一条宽广的山脊,跟船一样高……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朝我们迫近……直到今天,我仍能感觉到当时的恐惧”。人们发现,这道古怪的水流来自一条在此入海的大河—奥里诺科河。哥伦布意识到,这条河如此巨大,不太可能发源于一座岛屿。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相信这是一片迄今不为人们所知的大陆。”这条结论证明,哥伦布不仅发现了美洲,而且理解了这个发现的意义,因此他的成就毋庸置疑。除此之外,他还开拓了通往美洲的可靠航线,为他之后的欧洲人所用。
可是当哥伦布回到伊斯帕尼奥拉岛,面对的却只有一堆麻烦。他手下的殖民者们来到这里,满心期待可以“成堆”地搜刮黄金和香料,当现实让他们失望时,他们就开始大发牢骚。于是这位海军上将给他们找了另一条财路—他同意他们捕捉印第安人,运回西班牙卖为奴隶。性情温和的泰诺人也被他分配给这些人做苦工—除了名义不同之外,与奴隶没有两样。每个殖民者都有“两到三个印第安人服侍,还有狗供其打猎”,哥伦布这样写道。
哥伦布的敌人在斐迪南国王和伊莎贝拉女王耳边说了许多关于他的坏话,于是这两位统治者派人把哥伦布抓起来,戴上镣铐,送回了西班牙。然而他设法重新获得了他们的信任,得到最后一次航行的机会。这最后的航行成了一次灾难:他的船被风暴打翻;充满敌意的印第安人攻击他的部下;疾病把他搞得神志不清;他的船体被白蚁咬得千疮百孔。当哥伦布再次回家时,已经是一个失败者了。
除了哥伦布,战场上镇定自若的华盛顿将军,为废奴事业不惜葬送掉政治前途的林肯总统,坐在小椅子上大喊着要多吃一碗麦片粥的幼年卡内基,当然还有更多被裹挟在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从他们各自精彩的故事里,我们能清晰窥见美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耶鲁美国小历史》
耶鲁大学美国史博士詹姆斯•韦斯特•戴维森以哥伦布到达美洲为起点,用400多页的篇幅,为你展现了一幅美国历史图卷,并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历史是由一段段个体记忆拼接而成的。
《耶鲁美国小历史》这一本蕴含着大思想的小历史,詹姆斯•韦斯特•戴维森以极吸引人的、可读性极强的方式为你讲述整个美国历史,打赌能让你通过一种亲近的视角走进这个国家。
尊敬的畅言客户,您好。您所使用的网站评论功能已广告作弊被限制使用,如有疑问,请咨询客服电话400-780-9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