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这百年】两宫在洛阳

  据《洛阳市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九月十六,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由西安返京路过洛阳,河南知府文悌竭力准备迎接大典,并将周南驿扩为行宫,又大修龙门、关林,以备慈禧等人游览。

  在当时来说,两宫回銮是一件大事,慈禧和光绪在河南府(洛阳)境内一共历经10多天时间,其中7个晚上是在洛阳行宫周南驿安寝。为了迎接两宫回銮,文悌耗银3万两将周南驿扩建为行宫,并整修了洛阳城门和街道,所费银两主要来自买卖城西门到周公庙两边的官田和军田。两宫随行人员和护驾兵勇住满了洛阳城内的大小街巷。当时洛阳城内居民有四五万人,一下子平添的官员及家属就有3000多人,超过了当时洛阳的接待能力,洛阳大街小巷的旅馆和居家都住满了王公大臣及随行人员。

  据《慈禧全传》记载,在抵达洛阳的第二天,两宫召见地方官员,最先召见的是河南巡抚于荫霖,并与他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谈话。

  于荫霖,吉林省伯讷厅人,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被清廷任以河南巡抚。此人是清末著名的清官,勤奋,忠于职守。于荫霖任湖北巡抚期间,曾对贪官污吏出以重拳,对查出的贪吏均予严惩。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召见了于荫霖之后,接着召见了四位当地的富绅。下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又陆续召见了一些在洛阳的贵戚,拉拉家常,还询问了洛阳当地的一些其他情况。

  当天,两宫一方面在行宫召见地方官员,另一方面等待后续到达的官员和家眷。在接见了地方官员之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也想顺便看看洛阳城。当时的洛阳城仅限于今天的老城之内,已经失去了往日古都的辉煌,不过城东门外倒是有一些庙宇和古老的建筑,还有北宋皇帝赵匡胤的太祖庙等遗迹。

  清末时,洛阳城东郊祠、庙甚多,比较有名的有千祥庵等。千祥庵旧址位于今天的瀍河回族区中州东路以北、爽明街以东、河南科技大学林业学院西围墙内。据魏襄修、陆继辂编纂的《洛阳县志》记载,千祥庵为明末福王府景禄、景泰所建,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重修。千祥庵坐东朝西,南北各有一跨院,正院长二十丈,宽七八丈。千祥庵的山门建在三尺多高的台阶上,进入山门之后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观音堂。南院窄长,约有正院的一半大,北院是存古阁。

  慈禧太后每到一地都要去当地有名的寺庙烧香。文悌知道太后晚年喜欢书法,在西安看过碑林,而洛阳的石刻最为有名,千祥庵内的存古阁有不少隋唐石刻。文悌告诉太后,东关的千祥庵是洛阳城有名的寺院,并且还有隋唐石刻。太后听后很高兴,想去烧烧香,顺便也看一看隋唐石刻。第三天上午,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从行宫来到十字街,顺便看看洛阳城的市容,然后沿东大街出东门,过瀍河桥到千祥庵烧香。在千祥庵殿内烧香后,他们顺便来到存古阁,观赏里面的隋唐石刻。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洛阳县令马恕在东关的千祥庵内创建了存古阁。存古阁是官办的石刻保存所,专门收集储存当地的碑刻墓志、经幢等文物。马恕是山西介休人,进士及第,公元1827年出任洛阳县令,用今天的话来说在洛阳当县长五年。马恕是个文化人,对洛阳的文化和古文物非常喜爱,上任读志,看到龚崧林修纂的《洛阳县志》未收录石刻,魏襄修编纂的《洛阳县志》金石卷所列的石刻不足500种,不足以反映洛阳石刻数量之丰富,于是致力于搜寻石刻,并在千祥庵北跨院建屋储存,是为“存古阁”。马恕还亲书“存古阁”三字镌刻在院门额横石上,落款:道光庚子,介休马恕。由此可知存古阁建于公元1840年。一直到抗日战争期间,存古阁一直是河洛地区的官办储物馆,馆内收藏了包括西晋韩寿墓表在内的许多稀世珍品。古人有云“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即华表,通常亦称“墓表”。“韩寿偷香”的典故说的就是西晋的韩寿。据有关史料记载,清嘉庆年间,韩寿的墓表在一处古井中被发现。韩寿墓表曾长期被收藏于洛阳千祥庵的存古阁,现存关林。

  清道光年间,存古阁成为当时全国最负盛名的石刻博物馆之一,林则徐流放新疆经过洛阳时曾造访存古阁。民国初年,常熟人曾炳章任洛阳县长,进一步扩充了馆藏。抗日战争期间,存古阁被日军飞机轰炸损坏,馆藏散尽。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