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李世民:决胜神州 之 虎牢定天下(2):快马争先

  接上集

  千古一帝李世民:决胜神州 之 虎牢定天下(1):腹背受敌

安全性未知,该超链接内容与搜狐无关

  李世民的军队围攻洛阳王世充,战斗打得很艰难,正在缓慢推进时,另一个大军阀窦建德带着十几万(号称三十万)大军增援王世充。

  在这紧要关头,李世民一边命令主力部队继续围攻洛阳,一边带着三千五百人——你没看错,就是三千五百人,去阻击窦建德了……

  一旦下了决定,李世民的第一个招牌动作就是:快跑。

  领着三千五百人,一路狂奔,日夜兼程赶往著名关隘:虎牢关。

  

  虎牢关是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易守难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窦建德要增援洛阳,虎牢关是必经之地。

  

  李世民的目的很明确:如果要阻止窦建德增援洛阳,虎牢关是最好的防守之地;换言之,假如虎牢关被窦建德占了,虎牢关往洛阳一马平川,无险可守,那这仗输定了。

  所以,既然决定迎战,就应当在得到消息后,以最快的速度出发。

  以三千五百人迎战窦建德十几万大军,不管李世民做决定的时候,是多么大胆,真正决定做的时候,却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因此,几乎没有悬念地,李世民的精锐,经过昼夜狂奔,率先占领了虎牢关。

  

  而此时,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还在慢悠悠地前进。到得关前一看,虎牢关早就被唐军占领。

  于是,两军在虎牢关相持了一个多月,其间几场小战,都是唐军小胜。

  形势胶着,窦建德开了个军事会议。

  会上,有人建议窦建德:目前李世民已经占领了虎牢关,而虎牢关易守难攻,所以这一仗肯定不好打。既然如此,何不干脆采取围魏救赵之计,掉头去打唐的首都长安。此时唐军主力都在打洛阳,长安必然空虚,如果窦建德的夏军兵临城下,李世民必然要救援长安,洛阳的围也就解了。

  但是,窦建德最终没有采纳。

  史书上的这段记载,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因为后来窦建德大败。所以,不少观点觉得如果窦建德掉头去打长安,胜算更大,但我觉得,这种不免有种事后诸葛亮的味道。

  实际上,窦建德当时没有去攻打长安,而是继续向洛阳进军,是有道理的:首先还是兵力悬殊,以少胜多毕竟是小概率事件,李世民只有几千人,而且是疲敝之师,窦建德则是十几万大军以逸战劳,就像苻坚所说的“投鞭断流”,哪怕李世民的军队再厉害,人海战术也能把虎牢关填平了。其次,向洛阳进军,只要突破虎牢关,剩下的就没有任何悬念,反倒是现在转身去长安,不确定因素更多,洛阳城当时已经块饿到人吃人了,说不定窦建德前脚走,后脚唐军就能占领洛阳。第三,窦建德来增援王世充,当然不是助人为乐,只是本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想法,想在唐军和郑军打得精疲力竭时来抢好处占地盘,再绕弯路去打长安,显然不划算。第四,虽然窦建德后来兵败,但他在隋末唐初也是一员猛将,打败了不少其他势力成为北方一霸,本身并不是草包,倒是当时只有23岁的李世民,只带几千兵马与之对峙,显得不知天高地厚。所以窦建德不以为然地说,李世民是“黄口小儿”。

  确实,虽然李世民占据了有利地形,但他面对的,是同样有丰富战争经验的窦建德,以及他所率领的,几十倍于自己的兵力,真打起来,无异于以卵击石。形势依旧非常不利于唐军。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戊初一,李世民向北渡过黄河侦察敌情,留下一千多匹马,在黄河边放牧以引诱窦建德,第二天,窦建德果然倾巢而出,从板渚出牛口列战阵,北靠黄河,西临汜水,南连鹊山,连绵二十里,擂鼓前进。

  对于如此浩大的声势,看看兵力的悬殊,难免让人惊慌,如果敌人如潮水般涌来,己方无论怎么英勇,最终必然是寡不敌众。

  然而,当李世民登上虎牢关查看敌军阵列后,却毫无退缩之意。

  他该如何应对这数万大军?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关注公众号壶憩粟huqishuyu)。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huqishuyu@126.com联系。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勿重复提交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

投诉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未输入评论内容
该评论已关闭!
  • 最新评论

扫一扫
手机上看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