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有很多的刑罚,不同的刑罚,针对不同的罪犯,今天我们来讲一种刑罚,这种刑罚虽然不会要人的命,但同样惨无人道,可以说,比砍头要人的命还难受,在元朝的时候,如果有人偷盗别人家的一头驴,就会被施以此刑。
这种刑罚就是劓刑,劓刑通俗的来讲就是割鼻子,在《周易》中,这种刑罚又被称为“天罚”,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来,这种刑罚同样让人遭罪。
人们用鼻子能够闻气味,能够辨别香臭,另外,鼻子在我们的面部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五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施以劓刑,不但是肉体上的折磨,更是精神上的打击。
史书记载,西周穆王时,吕侯制五刑,将劓刑编入了其中,在我国西周时期,施以劓刑的人是非常多的,很多人害怕被施以劓刑,于是出现了“亡逃向夷”的现象。
也就是说,很多人怕在周被施以劓刑,于是就跑到了夷族,当时在夷族有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很多夷人好奇为什么周人无鼻子呢?周人说我们天生就是没有鼻子的。
其实,在历史上采用这种刑罚的案例并不少,比如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她一旦嫉妒起别的妃子的美貌时,就会进谗言,让楚怀王对其她妃子施以劓刑。
商鞅变法时期,更是将这种刑罚归入到了秦法中,我们知道,因为嬴虔教育太子不到位,最后被施以了劓刑,从此嬴虔也和商鞅反目。其实,这只是秦朝的一个例子,史书载:“秦时劓鼻盈累,断足盈车,举河以西,不足受天下之徒”,可见当时秦法的严峻。
汉文帝时期,奉行黄老学说,无为而治,对刑罚有一定的改革,鉴于劓刑太过残忍,于是将劓刑废除,改为了笞刑。
不过后来的朝代中,并不是完全看不到劓刑的影子,宋朝以后,劓刑再次出现,比如暴元时期,元朝有明文规定,偷骡驴者,一律处以劓刑。偷了鸡鸭猪,就会被施以墨刑,墨刑就是在你脸上刺青,和纹身的概念差不多。
朱棣在历史上也是一个比较残忍的帝王,他攻下南京后,开始清算敌对分子,于是很多建文帝的旧臣,就被施以了劓刑。
其实,劓刑带给人的伤害,是一种双重折磨,主要是对人格的严重摧残,这种刑罚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对罪犯行为的惩罚,它伴随着罪犯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