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将军是挺能打,但欧豪你也别把他演成叶问啊

  1

  叶挺将军的孙子叶大鹰爷爷,在微博上怒怼《建军大业》片方,说欧豪把他爷爷演得女气十足。片方欢迎他去看电影,而微博上也有人站出来反驳说:欧豪哪里娘了?明明像是个古惑仔嘛。

  

  真实的叶挺将军,南昌起义时31岁,确实比25岁的欧豪要成熟不少。

  

  ……

  1896年,广东惠阳县,一个叫叶锡三的农民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询。虽然叶锡三既种果树又开药铺,也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家中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租种地主的11亩水田,一家人辛苦度日。

  叶锡三把振兴叶家的希望放到了叶为询的身上。不到7岁,就把叶为询送去附近的学堂读书。叶为询天资聪颖,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资治通鉴无所不读,还写得一手好字。

  15岁那年,叶为询考取了位于惠州的蚕业学校,改名叶挺。那一年的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叶挺的人生也跟着刚刚成立的中华民国一起,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

  叶锡三对于儿子的前途是有安排的。他跟叶挺的母亲商量,决定等叶挺一回家,就给他圆房成亲,并且让他接办果园、偏安乡里、继承家业。无论如何,他们不想在动乱的时代中,为儿子整天而担惊受怕。

  但叶挺回家一听,就立刻拒绝了,他说:他不想看家守土,他要出去做事。在国家分崩离析的当下,他更要走军事救国的道路。

  1914年,叶挺去了离家千里之外的湖北陆军第二预备校。两年后,又去了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19年,叶挺在福建漳州加入了建国粤军。孙中山的得力助手、援闽粤军司令部参谋长邓铿非常赏识他,委任他为师直属工兵营副营长。而叶挺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像《士兵突击》里的史今班长一样,一个县一个县地去招兵。

  1921年,工兵营改编为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25岁的叶挺任营长。10月,叶挺奉命率部沿西江而上开往桂林。船到梧州,传令兵报告,说有一名高级军官要搭乘本营的船前往桂林。叶挺一见,竟是有过一面之交的粤军第二军参谋长蒋中正。

  叶挺对上级领导非常敬重,而36岁的蒋中正对衣着笔挺、军容一丝不苟的叶挺,印象也非常好。只是他们两人那时都还不知道:二十年之后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叶挺会被眼前的蒋委员长监禁长达五年。

  去桂林的时候安然无事,回来的时候因孙中山和陈炯明闹翻,形势突变。船停泊梧州时,因为不明该地驻军情况,叶挺并没有贸然上岸。他一边命令部队加强警戒,一边自己换上便衣,亲身进城探听消息。

  由此可以看出叶挺的性格:1 小心谨慎。2 大胆敢为。既不是热血上头就要砍人的莽夫,也不是畏畏缩缩、只敢派手下出去打探消息的娘娘腔。

  之后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叶挺掩护宋庆龄安全撤退,受到孙中山的赏识。

  3

  1924年国共首次合作,已经受到进步思想吸引、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叶挺,前往苏联学习军事。回国后,他一手参与组建了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由中共广东区委直接领导的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担任团长,这个团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叶挺独立团。

  叶挺练兵极严,每天有四次操练、三次讲评,许多官兵都无法适应、怨声连连。叶挺不为所动,他告诉部下:平时多流汗,战时就少流血。谁能够吃苦、谁能够忍受折磨,在战场上谁就能赢。

  有严将才有严兵,有铁血的将领,才有战之能胜的部下。在北伐过程中,叶挺的部队担任先锋,连战连捷,所属的第四军也有了“铁军”的称号。1927年3月,叶挺升任二十四师师长。而这个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师,也就是四个多月之后,南昌起义的主力部队。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朝共产党人挥起了屠刀。叶挺对蒋的叛变革命极为不满,他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在九江收容了在湖南和湖北“清党”中幸免于难的1000多名党团员,其中就有年仅20岁的粟裕。

  7月,党中央决定发动武装起义,周恩来指示“到九江第一个通知叶挺”。叶挺虽然同意起义,也参加了起义的策划会,但下决心并非轻而易举的。因为他所属的第二方面军,除贺龙的第二十军近8000人外,都是由原来的粤军和第四军改编而来。叶挺的军事生涯是从这支部队走过来的,如今要他从这支部队中彻底决裂出来,不能不让叶挺颇费心思。

  

  叶挺的第二十四师和贺龙的第二十军,是南昌起义的主力部队。7月28日,周恩来成立了以贺龙为总指挥、叶挺为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为参谋长的总指挥部。整个起义的作战方案,是由刘伯承制定的。

  刘伯承送给周恩来看过之后,又给贺龙和叶挺过目。那时这几位将领都是初次合作,彼此的性格个性都还不大了解。贺龙很爽快地给了同意的回应,但叶挺看了却什么也没说,原件退了回来。

  刘伯承心里惴惴不安,不知道叶挺为什么一言不发,便去找熟悉叶挺的周恩来。周恩来微微一笑,说:

  “这就是叶挺!他不发言,就是完全同意;如果他有意见,会跳起来跟你争论到底的。他话不多,但句句落在实处,他就是这种性格。”

  4

  南昌起义打响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但之后起义军遭到敌人反扑,被迫化整为零、尽量争取保全。

  叶挺掩护周恩来到了广东陆丰乡下隐蔽之后,前往澳门探望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12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在广州发动起义,并决定由叶挺出任起义军总司令。但因为叶挺是被蒋介石通缉的要犯,从保障起义安全角度考虑,临到起义发动前的一天,叶挺才被匆匆召来广州,此时离起义爆发只剩下几小时。

  经历了十年戎马生涯、在战场上真刀真枪拼杀过来的叶挺,绝不是头脑发热的中二青年。在极短的时间内,他充分了解了敌我力量对比,建议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慎重考虑起义的选择;若是一定要起义,即便有战果也不宜在广州久滞,而应将队伍带往海陆丰地区,与彭湃领导的当地苏维埃政府汇合。

  但叶挺务实的意见,却得不到当时的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广州市委书记黄平和共产国际顾问诺依曼的支持,他们的意见非常统一:进攻进攻再进攻。

  于是广州起义很快失败。而叶挺作为起义总司令,也不得不背上了“表现消极”的黑锅,叶挺不得已流亡欧洲数年。这期间,他除了变成素食主义者之外,就是专心生孩子。从1928年开始,他和妻子李秀文一连生了9个孩子。

  

  抗战爆发后,1938年1月,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两年后,叶挺在“皖南事变”中被蒋介石扣押,先后被囚禁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被转到了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也就是渣滓洞。在那里,叶挺写下了著名的《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尔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1946年,叶挺将军获救,参加了国共谈判三人军事会议。4月8日,在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的途中不幸失事身亡,同机的还有妻子李秀文、最爱的女儿扬眉和尚未取名的第九个孩子阿九。

  叶挺将军沉着勇毅、临事不惧,一生英名远扬。后来据说毛泽东曾表示:“如果叶挺将军还在,十大元帅中应该有两个叶帅。”

  其实看他的诗就知道,能写出这样文字的人,怎么可能是女里女气的娘炮,又怎么可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满脸戾气一言不合就准备砍人的古惑仔。

  参考:《八一起义中的叶挺将军》、《叶挺传——骁将的坎坷》、《叶正明:我的父亲叶挺》。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勿重复提交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

投诉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未输入评论内容
该评论已关闭!
  • 最新评论
刚刚 畅言云评

尊敬的畅言客户,您好。您所使用的网站评论功能已广告作弊被限制使用,如有疑问,请咨询客服电话400-780-9680。

扫一扫
手机上看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