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林徽因与泰戈尔访华|电台

  微信ID

  EYEONHISTORY

  

  本音频由《看历史》杂志与成都故事广播FM88.2联合制作

  摘 要

  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同为泰氏的翻译,而且共同演出泰戈尔的剧本,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该何去何从?徐志摩又是怎么和泰戈尔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的?后来徐志摩又是怎么和陆小曼认识的?今天的看历史我们就来聊聊这几位我们熟悉的诗人才女间的故事。

  1921年10月,林徽因与父亲一道回国,告别了伦敦的阴霾和那段与徐志摩欲说还休的感情。徐志摩一年后尾随而归,目的之一便是要见到自己日夜思念的灵魂伴侣。但实际上,徐志摩从英国返回中国还另有原因,那就是要协助梁启超实现复兴中国文化的计划。

  他回国后,在松坡图书馆和梁启超组织的讲学社处理英文事务,泰戈尔1924年访华事件,也是由徐志摩负责联络和组织的。泰戈尔的经典诗句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你比如说这首《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 /我就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 /一个却深潜海底。

  作为东方诗人,泰戈尔在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经传开,便在中国引起不小的轰动,翻译介绍泰戈尔的诗歌成为时尚。1914年,胡适在美国接触到了泰戈尔。同年,郭沫若在日本阅读了《新月集》中的部分作品,接近了泰戈尔。

  真正有意向中国读者翻译介绍泰戈尔的是陈独秀。1915年10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1卷2期上刊登了《吉檀迦利》中自拟题名为《圣歌》的四首译诗,由此拉开了中国翻译泰戈尔诗歌的序幕。

  郑振铎从1921年1月在《小说月报》第12卷1号上发表了《杂译太戈尔诗》以后,便在《小说月报》《文学周报》等刊物上大量发表了翻译泰戈尔《园丁集》《飞鸟集》和《新月集》中的诗篇,并于1922年出版了《飞鸟集》的中译本。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翻译泰戈尔诗歌的先行者之一。按照他的回忆文字,其没有出版的《泰戈尔诗选》汉英对照本应该是中国最早的泰戈尔诗的汉译诗集,比我们今天通认的泰诗汉译第一人郑振铎于1922年10月出版的《飞鸟集》和1923年9月出版的《新月集》等译诗集还要早5年以上。

  1924年泰戈尔访华,中国掀起了空前的“泰戈尔热”,当时有影响的刊物都刊登了他的作品,而且从1920至1925期间,泰戈尔的重要著作几乎都有了中译本或节译本。比如王独清和郑振铎都译了《新月集》,选译《新月集》的人更多。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勿重复提交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

投诉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未输入评论内容
该评论已关闭!
  • 最新评论
刚刚 畅言云评

尊敬的畅言客户,您好。您所使用的网站评论功能已广告作弊被限制使用,如有疑问,请咨询客服电话400-780-9680。

扫一扫
手机上看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