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历史研究需要外国学者?

  《剑桥中国史》丛书,从1966年开始策划,由费正清、崔瑞德主编,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至今仍是一个未完成的项目。

  目前,简体中文版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共出11卷:

  《剑桥中国秦汉史》

  《剑桥中国隋唐史》上卷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下卷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下卷。

  除此之外,还包括已经出版但未翻译的:

  《剑桥中国上古史》

  《剑桥中国五代十国及宋代史》上卷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上卷。

  以及未出版的:

  《剑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

  《剑桥中国隋唐史》下卷

  《剑桥中国五代十国及宋代史》下卷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下卷。

  

  两位主编均为上个世纪海外史学界的权威人物。费正清,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他是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头号中国通」。从进入牛津大学直到他1991年去世,他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长达50年。

  

  崔瑞德,二战以来最重要的汉学家之一,西方隋唐史研究的奠基人。他的研究涉及了公元500到1000年间中国历史的许多关键问题。他的著作影响了多个领域,特别是中国社会史和经济史的研究,至今仍是关于那一时期的标准读本。

  

  2016年火爆的《哈佛中国史》中,每个断代均由一位学者独立撰写;而《剑桥中国史》丛书的每一章,都是由不同的专家编写,每一卷,都大约有十几位学者参与。这些学者一般都要写五年以上,其中有欧洲人、美国人,也有日本人和华人。此外,主编在内容、文字等各方面也要提出意见并修改。

  

  不同于《哈佛中国史》生动的故事性写作手法,《剑桥中国史》是以非常严肃的方式来编写的,学术性很强,是学者们关于历史问题的更深层面的讨论。如果说,《哈佛中国史》是给本科生准备的,《剑桥中国史》则主要面向研究生。

  

  《隋唐史》

  将隋唐史放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从汉至宋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探讨了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极其重视史料真伪和专题研究,并且广泛吸取了各国的学术研究成果。

  其中第一卷中的很多章节,都是取自当时撰写者的博士论文,他们把自己最重要的成果都写入了书中。

  

  《晚清史》

  主编费正清正是《晚清史》的编写者之一。这也是《剑桥中国史》被翻译成中文的第一种。

  内容包括清代道光年间至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深入讨论了清王朝衰落和叛变的根源、历次重大战争(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辛亥革命等)、对外关系、基督教传教活动、维新运动和社会变化等。

  

  《中华民国史》

  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论述国民党定都南京以前的历史。内容涉及外国在华势力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趋势,袁世凯、立宪共和国北京政府、军阀时代、国民革命等重要的历史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等思想文化的改变,等等。

  下卷则叙述了1912~1949年的中国历史,内容涉及国际关系、共产主义运动、国民党政权、中日战争、国共冲突,以及该时期的文化、教育,等等。

  最近几年,美国研究型大学越来越重视《剑桥中国史》的撰写,在进行学术评鉴时也会将参与编写这套书看作重要的学术贡献。

  

  在近30年来的阅读调查中,《剑桥中国史》一直是中国学者们书架上的必选书。(虽然这套书看起来非常厚重……拿在手里,还是蛮轻巧的哈。)除了大学里的研究者之外,吴晓波、雷颐、秦朔等人气学者,和许多的中国史爱好者们,也纷纷借助《剑桥中国史》的视野,来认识真实的中国。随着老一辈学者的离世,新的研究者的加入,《剑桥中国史》也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姿态。

  

  比如正在翻译出版中的《剑桥中国清前中期史》,就是由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艾尔曼参与编写的。据他所说,这本《清前中期史》与《晚清史》的有许多不同:角度和视野更加开阔,增加了专门论述大众文化、妇女史、科举制度的章节,且利用了许多中国的第一手资料。

  最大的不同是看问题的角度:现在做新的《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不是以中国为什么失败的态度来分析的,而是分析康熙、雍正、乾隆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在18世纪是了不起的、甚至英国也要模仿中国……

  正如他所说的:「我们很尊敬费正清那一代学者,但作为他们的学生,我们在中国史研究上一定会超过他们。」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