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不会昙花一现,行业更希望春雨能成功

  最近一周大家聊得最多话题的是张锐先生的离去以及关于好大夫在线裁员的(辟谣)消息。春雨医生和好大夫在线在整个互联网医疗领域都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或者可以说是整个业态的“风向标”之一。移动医疗从“风口上的猪”到如今貌似变成了“谈互联网医疗色变”的尴尬境地,从业者小心翼翼、投资方过于严苛慎重、患者不买单、医生不常用,医院不待见!到底是为何呢?当然,说这段话可能过重了点,毕竟还有前仆后继的创业公司还在不断寻求突破点。

  

  大家都知道,近三年来,移动医疗市场井喷增长。2014年至2015年,移动医疗商业估值爬至波峰;当下风口已过,尚未跌至谷底;2016年至2018年,大量移动医疗概念公司将消失,行业黄金时代不再。据第三方数据机构艾媒咨询公布的信息,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约为29.5亿元;2015年增长44.7%,达到42.7亿元;预计2017年将达到120.8亿元。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用户规模0.72亿人,2015年增长到1.38亿人。与两年前大谈“颠覆”“重构”迥异,在近年来的“烧钱”竞争之后,融资泡沫渐灭,拿着注册医生或用户数字就能被资本竞逐的局面不复存在,缺乏有力的支付方和盈利点,始终难以形成商业闭环,这令创业者进退两难。

  

  互联网医疗公司提倡的是“互联网+医疗”模式,而医院却偏向于“医疗+互联网”。其实看似差不多,实则相差千里。中国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挂号难、看病难、医患沟通不畅沉疴多年求变,很多人寄期望于互联网,以期更好地再分配医疗资源、提升效率。国内医疗服务生态核心需求方是患者和核心供给方是医院和医生,而目前国内也在以这三方为核心构建互联网医疗体系,其中以患者,医生核心更偏向于“互联网+医疗”,而以医院为核心则侧重于“医疗+互联网”。所以说目前的互联网医疗业态并未有效的结合医院,医院实质性的壁垒尚未攻破。甚至有的企业还处于“意淫”状态,总是妄图颠覆传统医疗是行不通的。

  说到移动医疗,不论是圈内人士还是圈外吃瓜群众,首先进入视野的莫过于春雨医生,毕竟也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张锐在2011年创立了春雨医生,成立之初,春雨医生定位于“轻问诊”,后期在互联网环境以及投资市场的变化中,春雨医生经历多次战略调整。这期间,有张锐主动愿意去做的,也有为了资本不得不去做的。春雨医生增加了自诊功能、导诊功能、建立线下诊所、开放问诊平台、建立互联网云医院。春雨医生逐渐成为了行业领头羊,从一次又一次试错中探索着行业的未来。

  

  春雨医生在2011年创立之初便进行了A轮300万美元融资,2012年进行了B轮800万美元融资,2014年获得5000万美元C轮融资。获得融资的下一步是要让投资者看到回报,这时张锐和他的团队开始为如何盈利而绞尽脑汁。从线上付费问诊到线下诊所,再到线上开放问诊平台,建立互联网云医院,春雨医生不断尝试盈利模式。目前,春雨医生已完成12亿元融资Pre-IPO环节,2015年线上问诊业务实际收入1.3亿元,盈利3000万元,计划分拆打包上市,但在此之前,它和其他创业团队一样也曾遇到资金困难。有一段时间,张锐坦言自己很焦虑,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晚上睡前会担心资金链断了怎么办,早上又打起精神鼓励自己说,自己的产品解决了那么多人的痛苦,这么有价值,一定会拿到钱,只是缘分不到。”

  互联网医疗企业在发展多年后亟须寻找到一个可持续盈利的道路。移动医疗在盈利上相比其他行业确实存在“先天不足”,国内医疗在门诊费用上与国外相比要低很多,利润微薄,但许多App恰恰是把盈利重心放在诊疗环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中国格外突出。如果有一家本土公司能够较好地解决这样的社会痛点,其中不仅蕴含巨大的商业价值,还具有非常深远的社会意义。这也是众多互联网医疗创业企业纷纷布局的原因,但是,有些移动医疗企业却试图在药品上寻找突破,但药企和医院两方都很难接受。政策支持不够,三甲医院与基层医院存在着利益分配的矛盾,是移动医疗难以实现盈利的主要问题所在。

  

  张锐的猝然离世,让“春雨”之路变得像“冬雨”一般刺骨艰难,同时也让很多人感慨创业的艰难,甚至对整个移动医疗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从整个国家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医疗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因为中国的医患矛盾必须要不断解决。但是医疗有很高的技术门槛的,我国的医生培养模式是“5+3”模式,首先医学类本科需要5年,3年是规范化培训。毕业后一年后考执业医师,5年后考主治医师,5年后考副主任医师,5年后再考正高。最早也要33岁才能当上主任。但事实上要经历很多不可预估情况,一般科室主任大多40多岁,过了50才能成为专家或顾问。

  互联网医疗的核心在哪里?相比大家映入脑海的第一个答案是“医生”。春雨作为线上轻问诊“独角兽”平台,每一个在上面从事问诊业务的医生,都不隶属于春雨,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如果你本身就是一个名医,你在春雨的平台上可以有收入,你换到好大夫、就医160、趣医院等平台,也同样可以有收入,病人追的不是平台,而追的是医生。这就会处于很尴尬的境地啦。而相比国内大型三甲医院来说,却恰恰相反,医生依附于医院,很多患者首先相信的是三甲医院的牌子再选择专家。那么这是不是一个好的切入点呢?如何才能在中国实现医生依附于互联网平台呢?如果能切实做好这一点,移动医疗会不会就上了一个台阶?

  

  有时候不得不感慨,到底是中国互联网医疗成就了“春雨”,还是“春雨”成就了中国的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疗之路是互联网医疗发展多年,它定不会是“花火”一般浮现,作为互联网医疗从业者而言,大家更希望看到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的良好局面,因为“百花齐放”的局面或许是真正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费时”所需要的。

  本文为微信公众号移动医疗圈原创。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