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客厅健康医疗变革的苟且和远方

  马荣华创办的医帮一获得了一笔数目不小的融资,公司估值翻了四五倍,其健康平台已经覆盖了几乎所有国内主流OTT,年底将在部分省份的IPTV上线,活跃用户几百万。在前几年资本蜂拥而上又于近期逐渐冷却的互联网医疗市场,当下依然能获得融资,是市场肯定企业潜力的最直接表现。

  美国医疗预言家埃里克·托普在新作《未来医疗》中预言,医疗领域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未来医疗的外在形式和存在逻辑将完全被改变。那些放言将退出互联网医疗的人,将注定错失一个伟大的时代。

  和埃里克·托普一样,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医疗是门又大又长远的生意,健康医帮一的马荣华也不例外。自打定主意离开游戏圈后,马荣华就开始规划自己下一个创业方向。虽然没有医疗职业背景,但拥有丰富创业履历的他还是毅然决然将目标锁定在健康医疗领域:家庭客厅端的互联网医疗。他当时有一个大概的创业思路和目标,不仅要做到略有所成,最好能大成。

  以上发生在两年前。最新的动态是马荣华创办的医帮一获得了一笔数目不小的融资,公司估值翻了四五倍,其健康平台已经覆盖了几乎所有国内主流OTT,年底将在部分省份的IPTV上线,活跃用户几百万。在前几年资本蜂拥而上又于近期逐渐冷却的互联网医疗市场,当下依然能获得融资,是市场肯定企业潜力的最直接表现。

  两年时间,马荣华做到了略有所成。他和许多依然投身于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创业者一样,对未来走向保持乐观。不过现阶段的关键问题是,要有多少筹码,才能做到未来到来之前,心中不慌。

  

  入局——诸侯纷争中抓机遇

  健康医帮一在2014年8月正式注册成立,从那一刻起,马荣华可谓是双脚踏进了因拥有强大生命力而受到资本市场长期追捧的金矿待开采区。彼时的互联网医疗已“野蛮生长”多年,被人冠上了“异常火热”的标签。这种火热程度不是中国独有,美国某著名医疗孵化器在形容美国2014年的互联网医疗资本投资市场时,用的词是“incredible”。

  

  事实上,2014年的火爆场面往回再倒三年仍只是一场冷雨夜。时间回到2011年,好大夫彼时已创立5年,却仍然没有盈利。也是这一年,春雨医生创立,人们依然在为其盈利模式惆怅。那时候,人们一方面担心医生和患者们大抵不愿意使用这一新兴技术,一方面困惑医疗保险不介入,患者不愿意付费,线上服务无人买单,怎么盈利?

  但这些忧虑在2014年医帮一成立时已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彼时,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一个又一个互联网医疗企业正在改变着传统医疗的固有模式,人们的关注点投向了如何争夺用户,如何占领更多入口。

  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在线医疗行业市场规模为1.6亿元,到2014年已有108.8亿元,一场隐形的医疗资源争夺战已开启。以2014年8月春雨医生的5000万美元C轮融资为起点,到2014年10月挂号网拿到1亿美元的C轮融资,再加上向来不缺钱的互联网巨头们的重金投资布局,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热钱涌动。尽管企业盈利依然茫茫然,但创业者已将其视为金矿。而健康医帮一就在这个时间节点加入了这场混战中。这样一个诸侯纷争却前途未卜的状态,对于医帮一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将获得更多机会。

  土壤——信号、风向正逐步落实

  事实证明马荣华的入圈时间拿捏得非常巧妙,医帮一成立后不久,医疗健康作为百姓最根本的民生需求,便迎来了其发展机遇。

  近几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慢性病高发、医疗资源短缺等问题给医疗健康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据Comet Labs发布的《中国养老环境扫描及智能养老需求研究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占比将超过20%,而中国情况则更为严重,届时65岁以上老人的占比将达到1/3。在这1/3的占比中,心血管、糖尿病等慢病的高发人群接近50%,整个医疗健康产业的资源包括资金、硬件以及人员等方面都将面临严峻挑战。

  

  和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对应的,是机遇。有政策优化及经济升级带来的机遇,有医疗健康刚性需求带来的机遇,有未来中老年群体消费能力提升带来的机遇,还有生活方式变革带来的机遇。

  而在紧要的政策层面,国家早已打开了大门。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政策文件,大力支持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

  2015年底,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明确提出,要推动网上医院的快速发展。

  今年6月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发展和应用好健康医疗大数据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要求从老百姓迫切需求领域发展医疗大健康数据。

  今年6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的指导意见,通过互联网+医疗探索服务新模式,培育发展健康医疗新业态。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随着这些国家政策的落实,新一代信息技术必然将在传统医疗健康服务业上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互联网正在渗入中老年群体,同时随着他们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医学诊断正在演化为对人体全程的信息跟踪、预测预防和个性化治疗。患者的参与和选择的重要性,会愈加显现。而这些都是马荣华的发展机遇,互联网医疗的土壤肥沃,不过要怎么让它枝繁叶茂?

  眼界——得用户者得天下

  回溯互联网医疗近些年的历程,似乎谁有医生资源、医院资源,谁就有可能占领未来市场,而当下的行业领跑者大体也是在这个逻辑下产生。不过就现阶段来看,“资源型”思路虽然风光一时,但改变却非常有限。实践证明,在计划实施商业化时,以患者为中心才是人间正道。

  马荣华看准了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的医疗服务形式,从以医生和医院为中心,逐步改变成以患者为中心。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平台、可穿戴医疗设备等新科技产物,互联网医疗实实在在推动了就医模式的重构。

  事实上,以患者为中心这个口号似乎已经喊了一二十年,人们已经习惯将其视为一个空口号。为什么?因为医疗资源的稀缺。你可以通过短期教育甚至自学修理一台电脑,但你如果妄图修理人体,至少要念5年医学院。

  不过这种饱含专业优越感的观点无法说服正不断增多的“聪明的病人”,正如人们并不需要借助太多经济学知识,就可以在股票交易中获利。如果医疗服务被包装成通俗易懂的形式,比如家庭电视端的一个健康平台,这无疑将有助于缓解冷漠的医院服务导致的大众就医障碍。

  在中国,海量病患“朝圣”三甲、社区医院门可罗雀。于是有了“三长一短”,有了血色的医患冲突。“前脚医院,后脚法院”成为多数医生的执业现状。由此可见,患者对医疗风险的承受力远比在股市交易中要低,同时他们又对变幻莫测的疾病转变导致医疗风险的认知远远不足。这种现象将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以及新一代技术的全程信息跟踪逐渐破除。患者的信息数据在一个可信任医疗健康平台的掌控下,显然会带来更优质的用户体验。

  这就是马荣华最初看准这个市场的理由:人的健康是未来最大的产业。随着互联网医疗的推动,患者将获得更多主动权,有需要的人才前往医院就医,而普通疾病患者则线上解决。传统的线下诊疗模式患者围着医生绕,将就医过程框死在一个“移不动”的闭环中。而互联网医疗要做的就是要将患者从这种“移不动”的诊疗过程中解救出来。

  优势——降低中间环节成本

  如果说以患者为中心是商业模式的必然选择,那么,相较于传统医疗,互联网医疗最大的优势何在?

  这个问题在马荣华创业前期探路时就已看得明白:优势很多,而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解决了医疗服务中间环节成本降低的问题。

  同样的观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刘帆也曾表示过,他给出了一个具体数据,互联网医疗降低了90%的就医成本。

  不管医疗技术如何发展,医疗服务的两端始终是医护人员和患者,而在这两者之间,则可以利用各种技术、应用来缩短其距离,提高效率,解决不必要花费的中间成本。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早在2013年,中国一年的门诊量就已超过70亿人次,其中将近60%是复诊,而医学界的分析认为其中2/3以上的复诊是可以通过线上完成的。互联网医疗不仅能避免耗时、耗力的排队,不必要就诊的麻烦,提高效率,优化用户体验,还能增强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同时,借助互联网医疗平台,更方便患者找到满意的医生并建立长期深度的联系。

  而要做到这些,如今大部分互联网医疗企业所提供的预约挂号、在线问诊等服务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患者医疗信息的建立和传递也尤为重要,互联网医疗无疑需要打通医院的信息系统与移动端产品间的闸门。

  路径——另辟蹊径瞄准客厅

  梦想照进现实,总需要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马荣华入局的互联网医疗,路很多,坑也很多。尽管商业模式仍在探索中,但行动已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想要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站稳地位无外乎三个指标:用户数量、医生数量和医院数量。

  现阶段,在用户数量上,平安好医生近8000万,春雨医生有9200万,寻医问药网注册用户超过1亿;在医生数量上,丁香园覆盖200万医生,医联40万,杏树林80万;在医院数量上,挂号网2015年底1900家医院,就医160在今年3月2700家医院,健康之路则达4500家医院。

  顺着诊前、诊中、诊后这条时间线,许多细分领域已有创业者在布局。

  诊前,作为用户流量和数据入口,已成兵家必争之地。健康管理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量化健康指标,给用户提供他关心的具有参考意义的内容。目前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以及类似于大姨妈、美柚这类专注女性健康的软件都可划分入内。

  诊中,病患数据价值和增值服务迭加的平台价值,让其极具想象空间。主要分为两部分,自诊环节,企业提供轻问诊、寻医问药类平台,可以帮助患者解决大部分基础健康问题,好大夫在线、春雨掌上医生等APP都属于这一范畴;医院就诊环节,互联网医疗可简化流程,为患者提供导医的服务,省时省力,并改善就医体验,支付宝未来医院、金蝶医疗等在这方面都有布局。

  诊后,即看护与康复环节,可提供远程体征监测和医患互动服务,对治疗后需长期观察的慢性病患者而言十分关键。目前糖护士、中卫莱康远程心脏监测都在致力于该环节。

  可以看到,前有追兵、后有堵截,马荣华的健康医帮一要如何在这场争夺战中杀出一条生路?另辟蹊径降低产品同质化,抓住关键资源,或许才能离健康医疗这座“金矿”更近一些。

  马荣华看准了家庭客厅,专注于在电视上呈现互联网医疗平台,中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大过年轻人,对这一人群而言,在同样满足医疗需求的前提下,客厅电视自然比手机方便许多。

  

  布局——诊前+诊中+诊后

  名目繁多、林林总总的诊疗程序,处方药、非处方药、维生素、补充剂、中草药、替代疗法以及家用医疗设备,或早或晚,一个人总要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医学名词,并且必须解其深意。这很难。如果患者无法最大限度地检索和利用真实的医疗信息,那么更大的问题就会纷至沓来。

  解决这个难,是马荣华的布局之一。凭借和某通讯视频技术管道的合作,医帮一建立了以可视化健康顾问为核心的第三方服务平台,用户只要进入电视端医帮一平台,随时随地可以和健康顾问进行面对面沟通,寻求各种帮助和咨询。

  医帮一对接了多家挂号平台接口,当患者想挂号时,只要把需求告知医助客服,客服即可在后台轻松代办挂号事务,并将结果通知到客户手机;当客户有医疗咨询需求,想找专家医生时,只要告知客服,客服即可迅速在后台和多个第三方健康管理机构落实最终的服务医生;当客户遇到疑难杂症或重症,期望能有多位专家分别给一些建议时,同样可以告知客服,医帮一平台会在一周内给出报告。

  医帮一提供一对一的健康管理服务,有专门的健康助理规划饮食,监督运动,采集数据,在管理计划中,实时将数据传送给医生,并让患者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的习惯,通过自我慢病管理减轻病症。

  马荣华创业之初就窥探到数据互联互通的重要性,他很早就着手和各智能端设备厂商进行对接,目前医帮一平台兼容市场上绝大部分的智能健康设备,同时也为很多第三方提供支持。

  另外,医帮一目前对接了全国近百家医院,随着后续合法的网上就诊机构越来越多,医帮一将极具优势,因为它的通道是里面最直接的一个。通道可以把医疗服务送达到患者身边,让患者能够在想获得医疗服务时就能够获得。未来,谁能够掌握最多、最强大的通道,谁就最有优势。

  

  可以看出,成立仅两年的医帮一着眼于家庭客厅,对诊前、诊中、诊后进行了全方位的布局。通过重构就诊流程、医院协同模式、健康管理方式、治疗诊断方法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等方面的服务,让信息多跑路,让百姓少排队。同时更加密切医患的关系,重构医疗服务生态。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医疗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不同环节上的企业资源开始合纵连横,就像医帮一和智能硬件厂商的协作一样,这是医帮一和众多同行们最大的差异,它是开放的,全连接的。甚至和一些电视厂商的合作中,用户只能看到有这么一个健康频道,而看不到关于医帮一的只言片语。对此,马荣华似乎不大看重,把医帮一平台搭建好,所谓的名利,只是水到渠成而已。

  未来——心中怀有诗和远方

  即使不在乎名,但企业想要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有可获利的模式。显然在这一点上,马荣华和国内众多的互联网医疗创业者一样仍在探索中。现阶段患者确实更倾向于面对面的诊疗,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获得更安全和准确的信息。对互联网医疗创业来讲,获取用户、建立信任尤为重要。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广告、公关对于高度依赖信任感的医疗业来讲用处甚微,人们早已厌倦了精英时代说教型的传播。

  不过在和现有医疗体系“死磕”的道路上,马荣华早就做好了漫长等待的准备。健康医疗不像滴滴打车,不像饿了么,只要把火点燃,就能烧起来,健康医疗现阶段很难烧起来,因为用户群体还没有培养起来。

  马荣华的无奈让人想起春雨医生的困境,事实上几乎所有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都面临商业变现的压力。春雨医生一直在用自己的先发优势与行业一起做各种探索,包括综合、垂直,线上、线下,电商、导流,免费、付费,乃至互联网医院、人工智能等。这些几乎囊括了目前整个互联网医疗创业的形式。

  春雨医生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挖掘患者需求,做了轻问诊,用户爆发增长,问题也接踵而来,传统医生质疑网上问诊科学性与合法性;随后为了保证用户体验的完整性,也为了加强医疗的严肃性,决定落地线下春雨诊所;之后开创春雨保险业务的模型,通过2B模式保证收支平衡。对于这三个阶段,张锐曾说这都是受市场和环境所逼迫,冥冥之中,是它们在指引他走它们所需要他走的路。

  对于马荣华而言,同样如此。医帮一在跟着市场需求走,同时也在等。等目前五六十岁这一群体的互联网医疗意识成熟,届时将迎来极大的收获期。而在此之前,除了继续布局,还要将营养健康医疗的理念普及到家庭,逐渐培养家庭用户。

  “等”、“不着急”是马荣华聊起医帮一时频频提到的关键词。这种工作价值观,迥异于当下打了鸡血般的创业氛围。许多创业者谈论更多的是“颠覆XX”“重新定义XX”。相比之下,马荣华对自己的互联网医疗创业史只口述了一句:“一路走来,蛮有意思。”

  在他看来,互联网医疗是金矿而不是坑,坚守也好,转型也罢,或者是创业,这都是条不错的路。如今的形势已大好于从前,那些医疗领域很长时间里都是捕风捉影的信号正在一个个逐渐落实。经历了好些年的互联网医疗启蒙运动之后,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自由执业,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办了互联网医院,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加大商业健康险的投入,机器人开始辅助医生更高效工作,患者正逐步走向互联网医疗……

  也许困难依旧很大,但机遇从未像现在这样好。

  突然想起了一句鸡汤:你今天做的事情,决定了你的未来。这句话出自文艺青年口中就是:信奉苟且,到了远方依然是苟且。

  马荣华和其他在路上的创业者一样,心中怀有诗和远方。他手中有数,心中不慌。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