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上网越不会说话?我是不是变蠢了还不自知

  “语言不仅是思想形成所必需的, 同时又是思想过程的部分, … …我们无法在语言之外去感知思想, 也无法在思想之外去拥有语言。”

——波林杰

  最近写作时,面临着两大困扰。

  第一个困扰,是总感觉词汇与句式不够用。

  第二个困扰,是好不容易写出自认为妙笔生花的优雅句子,却又担心过于卖弄的文笔影响读者朋友们阅读实际内容。

  于是默默地改成朴实的简单句。

  最后的结果是,我所能够使用的语言,似乎越来越匮乏……

  可是请注意了!这样的困扰,并不仅仅会发生在笔者身上。

  语言正变得越来越简单

  自从互联网高速发展以来,我们每个人身边的语言环境都在发生着类似的变化。

  我们不妨先用下面这几个生活中的场景,来回顾一下目前的语言环境。

  1.假设你正在手机上浏览信息流资讯,看见下列2组链接的标题,请在每组标题中选出你更有兴趣点击的一组

  1)

  这个装修,看完之后我都想买房了!

  美轮美奂的设计,独具匠心的装潢

  2)

  如果只能玩一款游戏,我会选择它!

  跌宕起伏的情节,生死攸关的对决

  2. 假设你刷朋友圈时看见下面这2句关于即兴说唱的话,1天之后,你更可能记住哪一句?

  今天你有Freestyle吗?今天你还有Freestyle吗?

  即兴说唱,需要非同寻常的表达能力与随机应变的高超技巧。

  (HIPHOP说唱中的freestyle就是即兴说唱的意思。2017年6月,因吴亦凡屡次提起而火遍网络。)

  这时候,可能你已经察觉到,在第一个问题中,我们总是轻易地被那些一眼就能看懂、语气充满诱惑力的句子吸引。

  相比“美轮美奂”、“独具匠心”、“跌宕起伏”、“生死攸关”,我们更容易点击的是两组中各自的标题A。

  我们目前在信息流环境中能看见的标题也大多如此,很少会有文采飞扬的文案出现,因为没人会点。这样的文案,激发不起用户的欲望,内容生产者们也就不再生产这样的内容。

  在第二个问题中,同样是第一句高票胜出。无论我们对即兴说唱是否了解,之前对Freestyle是否有过接触,这简单的句式和有趣的说法都让我们轻松记住,很久之后都还会再想起。而“非同寻常的表达能力”与“随机应变的高超技巧”这样的表达,很快就会在我们的脑海里变得模糊。果不刻意记忆或者拿小本记下,可能看完这篇文章就已经忘记。

  

  一瞬间的剧变总是能让我们清醒异常,但日积月累的侵染却难以被我们察觉。

  我们并不容易感知到这个现象,但是事实如此——我们的语言环境正在向简单化,甚至低智化发展。

  思想与语言密不可分

  更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的简单化对我们的思维模式也会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语言与思想的关系,早在18世纪就已经获得学者的关注。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学者曾认为, 思想就是在心里自言自语, 因此思想和语言, 实质上是一回事。

  马克思认为, 意识形态(思想) 注定要受语言这样的“物质”的“纠缠”,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欧洲语义学派哲人认为语言词汇影响和干扰了人的思想。 鲍阿斯、萨丕尔、沃尔夫在对印地安语长达20 余年的调查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整个语言构造系统都会影响和干扰人的思想方式。这样的大胆假设在提出之初引起了学术界非常巨大的争议,但是近现代的学术共同体已经深刻意识到了这项研究的价值。

  

  语言与思想如此密不可分,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现在将描述一种心理状态,请你尽可能地去想象这种状态。

  这种状态是这样的:它无法被区分、无法被明白和确定,它是各种心理因素和症候的模糊集。

  你在看见这段话的时候心里会有所触动吗?能够感知到我描述的是什么样的状态吗?

  这并不容易。

  现在我将换一种说法。

  刚刚我所描述的这种状态叫做——情结。

  现在的你,思绪是否有了着落?你可能会联想到小时候伏在爸爸肩膀上的童年情结,也可能会联想到走在青葱校园里聆听朗朗书声的校园情结。无论如何,它都能引发思绪、联想与情感。

  这就是语言的奇妙之处。

  1910年,Complex(情结)这个词出现在英文中,在它出现之前,人们没有一个准确的词语去描述这样一种模糊的心理状态,但是它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从此之后,普通人都能够把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归类于“情结”。

  我们从出生起就浸染在现代的语言环境中,已经很难去复原1910年之前人们模糊的心境。

  但我们仍然可以尽量去想象,在1910年之前,我们有时候会有一些说不清的思绪,像小虫子一样在心头乱爬,像小鹿一样在心头乱撞,像梧桐絮一样伴随着我们的呼吸,可我们没有办法捕捉到它。

  这要么会让人麻木,要么会让人抓狂。

  直到更复杂和高级的语言产生,我们对世界和自我才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互联网时代,语言和思想一起流失

  然而,互联网的出现再次改变了一切。

  我们可能正在遭遇一场向1910年倒退的危机。

  传播的加速,新事物的爆发,海量信息的轰炸,人们暴露在一片超负荷的信息海洋里。

  我们开始主动寻求更加简单的生活方式,其中也包括运用语言的方式。

  暂不谈严谨的学术研究,我们回顾一下自己的日常生后。

  ——晦涩的文章,我们不大愿意看;华丽的辞藻,我们不大喜欢;复杂的句式,我们感到疲乏;冗长的段落,我们匆匆跳过……

  是的,我们很累。

  所以我们想一切都更简单。

  每当听见那些诗人一般孤芳自赏的复合句式,我们情不自禁在心里反击一句——能好好说话吗?

  

  流失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思想。

  我们回想很久,也不一定能再想起“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这样的诗句。即使想起,也不再能细腻地体会到其中的意境。

  我们回想很久,也不一定能够想起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即使我们同样在月色下看着荷塘时,也无法用清晰的言语来表述自己的心境。

  我们回想很久,也不一定能够想到用“氤氲的雾气”这样的词语,我们更容易想到的是——“雾霾”。这措辞的变化,折射的是我们思想的变化。当我们用氤氲的雾气来描述雾的时候,我们感觉它充满了朦胧的美感,但是当我们用雾霾来描述时,我们心里充斥的是不安与抗拒。假设300年后,人类的词典里再也没有类似于“氤氲的雾气”、“朦胧的青烟”这样的词语来描述雾,充斥词典的只有“霾”、“灰色的气溶胶”、“污染的物体”,我们的后代们看见雾时,还能够感受得到美好的心境吗?他们只会从思想上彻彻底底地接受“雾”是一种让人不快的危险事物。这一天很有可能会真正到来,现在在百度百科上搜索“雾”,自动跳出来的不是“雾”这个单独的词条,而是让人不安的,大写的“雾霾”。

  

  人类的文明在千万年的传承里,需要一个载体。

  先人以神话为载体,前人以万物为载体,古人以言语为载体,后人以文字为载体。

  而今天的我们,却迎来了语言与精神文明共同流失的困境。

  那没有Complex的1910。

赞赏作者~

本文为北大新媒体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姚佳鑫

编辑:姚佳鑫

北大新媒体

微信号:beidaxinmeiti

微博:@北大新媒体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