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 | 雾霾“冬病夏治”之散煤篇(下)

  前情回顾:

  破局 | 雾霾“冬病夏治”之散煤篇(上)

  近日,我们走访了位于北京、天津、河北的多处城乡社区,了解当地散煤治理情况,切身感受到了散煤治理带来的变化

  北京通州:补贴到位,监管有力

  我们首先拜访的是距离通州城区30公里左右的永乐店镇西河村。村委会闫主任介绍说,村子从2016年开始实施煤改电改造,到今年全村200户已经全部改造完毕。

  

  ▲西河村村委会外景

  “这玩意儿挺好使,挺方便的!”闫主任告诉我们,村民们使用的新取暖设施叫空气能热泵设备,“就跟空调室外机一样”。一位村民大哥自告奋勇地带我们去参观村委会的取暖设备,边走边介绍说:“我家5间房100多平方米,装了个6匹的机器,挺暖和,还能调节温度,冬天再也不用铲煤了,清爽!”

  据他介绍,设备两万多元,自己掏了2900块,其余的都是政府补贴的。他还说,以前家里烧煤,一个冬天要烧3、4吨左右的清洁煤,花费在750~1000元左右。现在烧电,冬天要花三四千块。不过,电价有补贴,晚上九点到早晨六点一毛钱一度电(平常是五毛多一度),补贴的费用会在采暖季节结束后,由供电局直接返回到每户的智能电卡里。今年四月,他们家返了300多块钱。

  

  ▲西河村委会使用的电采暖设备

  在20公里开外的柳营村的卫生所里,我们也听到了类似的评价。来输液、取药、闲聊的乡亲们七嘴八舌地聊起煤改电的事情,都说空气能热泵取暖方便还干净。

  

  ▲柳营村卫生所使用的空气能热泵设备,形似空调室外机

  当问到村子里煤改电的进展是否顺利,坐在我旁边的高大姐直言不讳地说,“开始的时候确实没有多少人家用!不过,我是第一批报名的!”她介绍说,第一批有十多户人家采用了新设备,很多人来她家参观。后来政府开始回购散煤,冬天还有人来巡查是不是有烧炉子的。眼见为实,加上设备、电价补贴到位,监管到位,陆陆续续装的人就多了。

  据通州区农委的工作人员小郭介绍,通州区从2015年开始实施煤改电/气试点,计划在今年年底完成整个片区的改造。他特别提到在工作中摸索出来的几个成功经验:

  一,要做好政策的宣传推广工作。区里发放了致老百姓的一份信,也出了政策一问一答的解读文件,帮助老百姓理解清洁能源改造的意义、目标,以及具体的做法。

  第二,配套的监督机制要跟上。在大力推进相关改造的同时,煤炭公司也集中回购了老百姓手中的清洁煤,在安装新设备的同时拆除旧的燃煤炉具,同时村镇也有巡查小组。

  第三,对供应商进行划片管理,在一个区域内尽量集中一两家设备供应商,以确保能及时响应村民的需求,保证售后服务的质量。

  据北京市环保局局长方力透露,今年北京会大力推进农村散煤治理和燃煤锅炉改清洁能源改造,城六区和南部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全年压减燃煤30%,总量降至700万吨以内[1]。

  “目前最大的压力是要提前一年完成清洁能源改造的目标。为了配合城市副中心建设,我们会加班加点完成任务!”小郭表示。

  河北唐山:治理尚在起步阶段,

  老百姓关心煤质和补贴

  在唐山开平区前泉河头村,村民介绍说,散烧煤一般700—900元一吨,一个冬天每家基本要烧两三吨煤。脱硫的清洁煤政府补贴价是490元一吨,每户限购2吨。“清洁煤虽然烧的时间挺长,但不像块煤那么好引火。”郑庄子镇镇长介绍说。更重要的是,村民们习惯在夏天价格相对低的时候储备冬用煤,而政府的清洁煤要到十月份才开始供应,有时不能及时供货,因此,虽然清洁煤价格低廉,但当地清洁煤的使用却并不那么普遍。

  

  ▲唐山西塔头村村委会外景

  西塔头村的散煤替代工作还没有开展。谈到煤改电,大爷大妈们的第一反应都是:用电?那得多贵啊!如果煤改电,她们希望能以和烧煤差不多的价格来用电取暖。

  

  ▲西塔头村村民非常关心煤改电的费用

  唐山市的散煤替代工作刚刚起步,计划到2017年10月底,全市完成气代煤、电代煤不少于5万户。对于我们到访的开平区,唐山市计划在2018年基本实现全境清洁取暖的目标。到2020年,全唐山市平原农村地区燃煤实现基本“清零”的目标。

  通过实地走访,我们切身感受到改善传播方式是推动散煤治理的重要一环。在北京市通州区政府工作人员给出的几条经验中,做好政策宣传摆在了第一位。老百姓真正理解政策、并自愿长久支持执行,是政策落实关键一步。这就需要深入了解百姓需求和“痛点”,找准政策传播着力点和适合的传播方式,把传播做到老百姓心里,从而增强其自身主动性和能动性。

  注[1]北京今年PM2.5力争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http://news.xinhuanet.com/2017-05/26/c_1121038345.htm

  END

  回顾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