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实录】刘笑敢:正反相生与两难处境——老子思想与现代社会

  

  正反相生与两难处境

  ——老子思想与现代社会

  刘笑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

  

  一、老子的正反观(正反相生)

  讨论老子的思想,我不用辩证法一词,首先是因为在大陆关于辩证法的用法无法和海外沟通;其次流行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老子思想有所不同。但是研究中国哲学却无法与马列主义或其他西方哲学概念完全分离,我们经常要用马列或其他西方思想概念来理解和解说中国古代的思想,这是一种反向格义。当初佛教刚刚传入中国,为快速普及佛教,某些佛教徒就利用大家熟悉的道家的自然、无为等概念来解释佛教思想,历史上叫做“格义”。现在在中国反过来要用自己不熟悉的西方哲学术语解释相对熟悉的古代思想,所以可以称为反向格义。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中大量使用了对立的观念,大约70多对,如正反、正奇、彼此、阴阳、美恶、前后、贵贱、先后等等。在5000字的篇幅内,《老子》反复提到这些对立观点,并且其中的30多对都提出了与世俗价值相反的价值取向,这可能是道家文化相较儒家文化在中国社会中不占主流的原因。

  老子的正反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正反相依

  正反相生,正反互转,

  正反相彰,以反彰正,

  以反求正

  在这四者中,前两者大体是客观描述的,后两者是有关方法和原则的。

  关于正反相依,老子讲过“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后来《淮南子》从中发展出塞翁失马的寓言,这一点大家都比较熟悉,不多解释了。

  关于正反相生,老子举了三方面的例证。“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因为有车轱辘有空心的部分,让车可以运转,才有车的功能。“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做出的陶器,正因为其中是空的,才有其用处。“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在山坡中凿窑洞,中间是空的才有房子的功能。这三句都是说“无”的功能。这是经验世界中的“无”,不是说“道”等于“无”。

  正反相彰即正反相互彰显。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这说的都是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的反面。维纳斯雕像就是大成若缺,女神少了一直胳膊,却更能彰显女神的形体美。齐白石画虾,寥寥数笔,用留白反衬出虾的晶莹剔透。

  以反求正的突出例证则是无为而无不为。圣人实行无为的原则,没有直接命令、直接做事,但是万物都能自然而然的成长,这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积极的处事方法,但往往后人多有误解,以为老子主张什么都不做,或老子在耍阴谋。这种对老子思想的误解从韩非子就开始了,到宋朝得到加强。

  老子正反观可以简要地表述为正反相生观。概括地说,这种理论可以有两种意义。

  A

  正反观首先是对客观趋势观察的结果,是对世界运动惯例的一种描述,这就是正反观的实然意义。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远处走,走到很远的地方则会反回来。“反也者,道之动也”也是说事物都向相反方向发展是一种惯例。“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是说有些事情你本来想破坏它,却成全了它;本来想促成它,结果却是破坏了它。

  B

  正反观也是一种行为原则,指导我们运用客观的发展趋势去做事,这就是应然的意义。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老子说的玄德与世俗的习惯观点相反,但是能够达到大顺。看起来跟习惯相反,但是实际上能够达到超过一般人所期待的顺利。“正言若反”,你看起来说的是与常识、习俗相反的话,但实际上是说的真正的正确的话。

  “无为而无不为”是说圣人实行无为的原则,却可以达到无所不为的效果,这是因为圣人对万物和百姓没有限制和强制,百姓和万物都有了自主自在成长发展的空间。这也就是“辅万物之自然”的效果。看起来圣人没有下命令、作决定,却清除了障碍,让万物都能自然而然的成长。

  二、章太炎对老子的正反观有创造性发展

  他的《俱分进化论》强调 苦、乐、善、恶是同时进化的。

  “(进化)非由一方直进,而必由双方并进。专举一方,惟言智识进化可尔。若以道德言,则善亦进化,恶亦进化;若以生计言,则乐亦进化,苦亦进化;双方并进,如影之随形,如罔两之逐景,非有他也。智识愈高,虽欲举一废一而不可得。”

  这里引出一个问题:人类文明能否直线式的无限进化?我认为文明是具有两重性的。人类生活面临着幸福与满足的相对性和科技与物质文明的“无限”发展。例如原子弹的发明及各种武器的不断进步,给人类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危险。这种危险是从人道的角度判断的,在实际的战争中,各方都是追求以我方最小的伤亡的代价致使对方最大的伤亡。实际上,人类经历过的最大灾难往往都是人类自身冲突导致的,比自然灾害导致的灾难后果更为严重,尤其是心灵、精神、社会方面会留下广泛和长远的阴影。

  三、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两难处境

  以上是古人的思想。现在谈现代社会,从老子的正反相生观看现代世界中的两难处境。

  先讲个例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美国密西西比河等流域存在水藻迅速繁殖、浮游生物泛滥的情况,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一位科学家研究发现,亚洲的鲤鱼、青鱼、草鱼等八种鱼类,统称亚洲鲤鱼,食量好,于是将亚洲鲤鱼引入美国,让它们吃过量生长的水藻。但是这对本地鱼种造成了灾难,并且由于本地居民不吃淡水鱼,所以导致其泛滥成灾。恰逢某年河水暴涨,鲤鱼顺水向北而游,泛滥至加拿大。美加两国政府为了治理亚洲鲤鱼引起的灾难,采用电网、毒药等方式,也鼓励民众用捕捞、箭射等娱乐方式消灭部分亚洲鲤鱼,也有人办了罐头厂,往亚洲出口鲤鱼罐头。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这一案例代表了人类社会可能出现的两难处境。两难(dilemma)即在两种(或多种)不能兼容、又各有优势和弊端的方案或可能性中必须做出单一选择的处境,多在经验世界、非逻辑领域出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遇到两难处境,有时候人们能够意识到这是两难处境,但是更多时候意识不到。这可能是人类理性发达之后特有的处境。在同样处境中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感受。为什么有人感受得到、有人感受不到两难?这和人的视野、立场、境界、目标和利益有关。我们是否应该、必须、有必要看到、承认两难?这是希望和各位同学一起思考的问题。

  看到真实的两难处境需要总体观照的精神。对一个问题、计划、项目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要深入观察、了解与思考,尽可能顾全各方处境、立场、利益、关切,对当下紧急情况与长远形势变化尽可能周全的考虑,既有时间的,也有空间的,更要有社会的人文方面的考虑。

  总体观照是看到、理解、面对两难处境的重要前提,有没有总体观照体现了决策者的理性、境界、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的水平和程度。有权位者或上位者最需要总体观照的能力和实践,也最需要看到两难处境的各个方面,权位者看到两难处境可以更全面、更周到地面对、处理困难局面,服务于百姓,引导百姓。有权位者看到、承认两难处境是避免或缓和矛盾冲突的前提,也就是实现社会祥和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老子》中认为权位者应该观照全局,关切万物,百姓,天下。这是没有偏私的立场。老子的圣人不是百姓或万物中的一方,与百姓和万物没有利益关系。这启示我们,在现实中,权位者在行使权力时不应当是下位群体中的普通一员,不能和下位群体成员有利益竞争。这不是说在现实的上位者不能有自己的利益,而是说他不能通过与下位者竞争来获得私利。

  总体观照越多,可能发现的两难处境越多。其背后的哲学理念是道家哲学基本信念——形而上信念与经验世界之观察的一致性。世界有一个总起源和总根据,即道。道对世界和人类来说是无限的,其决定作用无法具体化。从共时角度说,世界中的万物都包括阴阳正反之对立方面;从历时角度说,世界中的万物是在不断运动并走向反面的。人在世界中经常面对无可奈何和两难的局面,人应该不断回归于万物之本——道或更高原则。例如,佛罗里达救生员界外救人被公司总裁开除,救生员是否有错?一方面,生命可贵,良知可贵,救生员不但是无错的,而且是应该受到鼓励的;但是另一方面,救生员擅离职守、违反制度,所以是错误的。香港明爱医院急诊病人必须经救护车送达医院,这个规定导致一个病人已经送到医院家属又必须叫救护车来履行手续,因而延误救治而造成病人死亡。这里的医院工作人员是否有错?一方面医院职员严格执行制度无错,但另一方面医院应该救死扶伤,延误病人救治不能说无错。这就让我们思考规章制度是高于人的生命,还是为拯救生命服务。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种例子。

  人类并非是全能的,但是要不断去尝试解决很多问题,其中根本问题是最重要的,但由于很多根本问题无法被量化操作,于是被置之脑后,例如:大学生学习是为了什么?大学生活中什么对学生而言更为重要?大学最重要的是老师喜欢教、教的认真、高兴;学生喜欢学,学的开心、认真。这是大学生命力的根本,但是由于其很难量化的,因此不被重视。

  复旦通识 关注课程建设与学生学习

  微信号:复旦通识教育

  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fudanhexin@fudan.edu.cn

  别忘记关注我们哦!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