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一个草长莺飞的晚春,我终于踏进细雨菲菲、烟染翠柳的江南。车子停在一个浓绿掩映 氤氲笼 罩的村头。倏地,车内沸腾了:“这就是西递!”这就是“桃花流水,渔郎泛舟”的世外桃源的西递。

  跃入眼帘的,是一座巍峨的青石牌坊。牌坊的主人胡文光,是西递文化的践行人,他使世人为西递(传诵/传颂)着佳话,经久不息。过了牌坊,就是西递村了。青一色的的徽派建筑,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一幅幅花鸟山水都赋予了这一门一扇、一窗一棂各自的灵魂。一踏进气势恢弘、陈设典雅的“玉瑞堂”“桃李园”“敬爱堂” …… ,迎面而来的都是一幅幅启示后人的楹联书画。百转千回,我就这样穿厅进堂,(徜徉/徘徊)在西递先人温馨儒雅的氛围里。虽然堵堵马头墙已披上苔藓,根根雕梁画栋于岁月里褪色,但依旧可以想象当年工匠们云集西递的场面。男孩十一、二岁就要外出学习经商,走出了一条“儒”、“商”、再“儒”、再“商”的人生之道。一个“奋”字,何止体现在“儒”“商”里,分明是(贯穿/贯串)了整个人生。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氤氲(yūn) 细雨菲菲 B.赋予 草长莺飞(cháng)

  C.苔藓(xuǎn) 世外桃源 D.楹联(yíng) 雕梁画栋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颂 徜徉 贯穿 B.传颂 徘徊 贯串

  C.传诵 徜徉 贯串 D.传诵 徘徊 贯穿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攀登到一片嶙峋的乱石上了,那时澎渤大作,振聋发聩,玉花飞溅。我全身濡湿,衣履俱透。原来我们正站在尼亚加拉大瀑布的下面,只见巨浪滔天,劈空而下。

  B.围棋棋艺的提高,天赋只是一小部分,真正提高实力的,只有两个字“勤奋”。所以,建议初学围棋者,每天都要不胜其烦地做死活对杀题,和棋力相当者对弈。

  C.对于备受关注的延迟退休问题,有关人士称,改革不会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任何方案的制定,主事者都不应该先入为主,师心自用,而是要取决于大多数人的意见。

  D.做事先做人是为人处世、工作生活中的一条清规戒律。我们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修炼内功,提高自己的品质修为,只把眼睛盯在事上,无视或轻视做人,是不可取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济宁市泗河保护管理条例》是我市制定的第一部地方性水利法规,也是我市水利领域的一件大事,对于协调各方利益、保障泗河综合开发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B.通过培育建设特色小镇,将有助于打破目前现代城市街区功能单一、生活单调、人情冷漠的尴尬局面,避免现代城市沦为只见车水马龙、只闻马达声响的空虚之城。

  C.网络文学冲破了传统文学的樊篱,不仅使各个社会层面的文化内涵得到全方位的表现,而且增加并且拓宽了文学自身内部的容量和限度,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力。

  D.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以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将瑰丽多彩的敦煌壁画搬上舞台,被誉为“舞动的丝绸之路”。首演至今,已演出2800余场,观众超过400万人次。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先民,恐怕和其他地区的许多民族一样有着大略相同的发展路径,先是采集狩猎,再是游牧和畜牧,然后过渡到畜牧和农耕,并且萌芽了手工业。说到根,中华文化的根主要在农耕文化。

  在中华大地上,农耕时代很长。这正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是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正是在农耕时代,人类开始有了些闲暇和冥想,在主观思雏发展和客观环境变化的刺激下,深思自己身与心的关系,也即灵与肉的关系。农耕社会特别是原始农耕社会,一个人是种不了地的,需要多人合作,甚至需要整个部落一起上,这就培育了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俗语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质是对现实与未来之间关系的揭示,中国人秉承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由此来。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农耕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农耕历史、人类的发展历史都证明,人很难成为“完全自主的个体”。无论从佛教的因缘说还是从我国的儒家学说都可以看出,人总是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的交界点上。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不够发达(或者说丢失得比较早,后世缺少记录),因此有些中外学术前辈说中华文化是一个“早熟”的文化。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与其说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不如说西方文化是“晚熟”的文化。因为我们生长的这块土地、我们的农耕文化,决定了我们及时地进入了“唯物”的阶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证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尧舜时起就是“以人为本”的。任何文化都处在前代文化的下游,流淌着上面流过来的水,再不断注入无数小溪的水,形成浩浩荡荡的大河。中华文化的发展就是如此。

  长期的农耕生活孕育发展了中华文化。好与不好、先进还是落后,不能关起门来说,应该在比较中认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农耕生活是极其宝贵的一段,它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作为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一些理念,为了达到牟利的目的经常违背自然、违背规律。而以人为本的农耕文化,却一直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

  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根主要在农耕文化,要求我们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炎帝文化的研究。炎帝是我们的始祖,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把炙帝为我们开创并定型的农耕——不仅仅是种作物、尝百草,更重要的是农耕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当成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摇篮。同时,要将研究成果化为最普通、最简单、老少成宜的语言和形式,告诉子孙后代:我们要秉承炎帝不畏艰难困苦、团结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也就是他所代表的农耕文化的理念。这有助于我们建设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选自2016年4月12日《人民日报》,作者许嘉璐,有删改)

  6.关于农耕时代与农耕文化,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耕时代出现在采集狩猎、游牧、畜牧时代之后和手工业时代之前,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基本都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路径。

  B.农耕时代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是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相比之下,中华民族的农耕时代很长。

  C.农耕生活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也是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

  D.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是从尧舜时开始形成的,它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一直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

  7.关于农耕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先民在农耕时代有了些闲暇和冥想,他们在主观思维发展和客观环境变化的刺激下,开始深思自己身与心的关系。

  B.中华文化特别重视“和”,强调以“和”来处理人际关系,这种伦理观念的形成与农耕生活要求众人合作的特点密切相关。

  C.我们的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华民族及时地进入了“唯物”的阶段,这导致中外学术前辈公认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

  D.农耕生活是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和摇篮,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俗语中就可以看出农耕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总是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的交界点上,很难成为“完全自主的个体”。

  B.任何文化都处在前代文化的下游,今天的中华文化就处在前代农耕文化的下游,农耕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C.工业化、后工业化时代,人们为了牟利经常违背自然、违背规律,与农耕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全背离。

  D.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承农耕文化的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建设好我们的精神家园,是作者的愿望和期待。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丁谓,字谓之,苏州长洲人。少与孙何友善,同袖文谒王禹偁,禹偁大惊重之,以为自韩柳后,二百年始有此作。淳化三年,登进士甲科。逾年,以太子中允为福建路采访使。峡路蛮扰边,命往体量。还奏称旨,领峡路转运使。

  初,王均叛,朝廷调施、黔、高、溪州蛮子弟以捍贼,既而反为寇。谓至,召其种酋开谕之,且言有诏赦。酋感泣,愿世奉贡,乃作誓刻石柱。蛮地饶粟而常乏盐,谓听以粟易盐,蛮人大悦。先是,屯兵施州而馈以夔、万州粟。至是,民无转饷之劳,施之诸寨,积聚皆可给。景德四年,契丹犯河北,真宗幸澶渊,以谓知郓州。契丹深入,民惊扰,争趣杨刘渡,而舟人邀利,不以时济。谓取死囚绐为舟人,斩河上,舟人惧,民得悉渡。

  祥符中禁火,时谓营复宫室,患取土远,谓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

  仁宗即位,是时二府定议,太后与帝五日一御便殿听政。谓潜结内侍雷允恭,学士草制辞允恭先特示谓闶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允恭倚谓势,益横无所惮。允恭方为山陵都监,与判司天监邢中和擅易皇堂地。夏守恩领工徒数万穿地,土石相半,众议日喧,惧不能成功,中作而罢,奏请待命。谓庇允恭,依违不决。内侍毛昌达自陵下还,以其事奏,诏问谓,谓始请遣使按视。既而成谓复用旧地,乃诏冯拯等就谓第议。遣王曾覆视,遂诛允恭。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召拯等请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因出谓尝托允恭令后苑匠所造金酒器示之,乃降谓太子少保。坐谓罢者十数人。在崖州逾三年,徒雷州,又五年,徒道州。明道中,授秘书监致仕,居光州,卒。诏赐钱十万、绢百匹。

  (选自《宋史》,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奏称旨,领峡路转运使 称:符合

  B.民惊扰,争趣杨刘渡 趣:奔向

  C.谓始请遣使按视 按:审查

  D.坐谓罢者十数人 坐:连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民无转饷之劳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而舟人邀利,不以时济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益横无所惮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B.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C.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D.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谓年少时就很有才华,他的文章曾受到王禹偁的高度评价。淳化三年考中进士,一年后,被任命为福建路采访使。

  B.丁谓奉命处置王均叛乱,会见其首领,以安抚为上。他们感激涕零,表示愿意世代供奉朝廷,并在石柱之上刻录誓言。

  C.丁谓重修皇宫,合理统筹各项工作,很好地解决了取土困难、材料运输、清理废墟等难题,一举三得,还节省了大量开支。

  D.丁谓勾结宦官雷允恭,以达到把持朝政的目的,并包庇雷允恭擅自移改陵穴之事,最终被人揭发出来,因此被罢相。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蛮地饶粟而常乏盐,谓听以粟易盐,蛮人大悦。(3分)

  (2)谓取死囚绐为舟人,斩河上,舟人惧,民得悉渡。(4分)

  (3)既而成谓复用旧地,乃诏冯拯等就谓第议。(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回答问题。(8分)

  虞美人

  董士锡

  韶华争肯偎人住,已是滔滔去。西风无赖过江来,历尽千山万水几时回?

  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无青?

  [注]争:怎。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于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2)赏析尾句“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氓》一诗中,诗人多处运用比兴手法,其中“ ▲ , ▲ ”两句诗运用比喻,描绘出女子年轻时的美貌和短暂的幸福生活。

  (2)《蜀道难》一诗中,“ ▲ , ▲ ”两句诗把青泥岭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 ▲ , ▲ ”慨叹京口曾经的繁华、东吴曾经的强盛、英雄曾经的辉煌都在历史的风雨中荡然无存。

  五、(12分)

  16.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请结合语境,从下列节气名称中选出相应的内容填入文中画线处。(4分)

  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霜降 大雪

  ① 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翡翠园中沾白露, ② 折桂月华天。枯山寒露惊鸿雁,③ 芦花红蓼滩。 ④ 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 ① 。秦汉之后,统治者开始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② ,又有法制规范之用。这样,古人通过礼来劝世导人,使人们“止邪于未形”,也把礼当成法制规范,使人们“徒善远罪”。这种礼法并重的做法,对于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仍有一定启示意义。

  18.下面是济宁旅游形象标志,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占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4分)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一条缎带

  真正使她来到沃勒商店的,肯定不是什么传奇之类的事。她已经向母亲保证自己买一双长筒靴,可是,当她在商店漫步游逛时,却在渴望地盯着那些她买不起或不让穿戴的东西,比如那件正像莉妮有的游泳衣。

  莉妮,是的,伯特也许正带着她参加募捐舞会呢,在星期六这个美妙的夜晚。

  而她自己呢,有谁曾邀请她到乡村俱乐部去参加募捐舞会呢?当然,没有人会邀请这个害羞的珍妮。她沿着走廊走着,耷拉着头,从她的样子来看,心情很沉重。一块标着“吸睛利器”的招牌挡住了她,牌后放着一些丝带,周围摆着各式各样的蝴蝶结,牌上写着:各种颜色应有尽有,挑选适合你个性的颜色。

  她在那儿站了一会,尽管她有勇气戴,但还为母亲是否允许她戴上那又大又显眼的蝴蝶结而犹豫不决。是的,这些缎带正是莉妮经常戴的那种。

  “亲爱的,这个对你再合适不过了。”女店员说。

  “噢,不,我不能戴那样的东西。”她回答道,但同时她却渴望地靠近一条绿色缎带。

  女店员惊奇地说:“哟,你有这么一头可爱的金发,又有一双漂亮的眼睛,孩子,我看你戴什么都好!”

  也许正是女店员这几句话,她把那个蝴蝶结戴在了头上。

  “不,向前一点。”女店员提醒道.“亲爱的,你要记住一件事,如果你戴上任何特殊的东西,就应该像没有人比你更有权戴它一样。在这个世界上,你应抬起头来。”她用评价的眼光看了看那缎带的位置,赞同地点点头,“很好,哎呀,你看上去无疑地令人兴奋。”

  “这个我买了。”珍妮说。她为自己做出决定时的音调而感到惊奇。

  “如果你想要其他在集会、舞会、正规场合穿着的……”女店员继续说着。珍妮摇摇头,付款后向店门口冲去。速度是那么快,以至与一位拿着许多包裹的妇女撞了个满怀,几乎把她撞倒。当她走到门口时,一位可笑的老人正盯着她。那个人有一双乌黑的眼睛,在绿呢帽下垂着一把灰胡子,你能感觉得到,那灰胡子下的嘴正在笑她的缎带。她瞥了他一眼。尽管它不很贵,但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过了一会儿,她吓得打了个寒颤,因为那个人事实上正在后边追她,不会是为那缎带吧?真是吓死人了。她向四周看看,听到那个人在喊她,她吓得飞跑,一直跑到一条街区才停下来。

  出人意料,她眼前正是卡森的杂货店,她意识到她开始就一直想到这儿来的。

  这儿是镇上每个姑娘都知道的地方,因为伯特每个星期六下午都在这儿。

  他果然在这儿,坐在卖饮料的柜台旁,倒了一杯咖啡,并不喝掉。“莉妮把他甩了,”珍妮暗想,“她将与其他人去跳舞了。”她在另一端坐下来,要了一杯饮料。很快她感觉到,伯特转过身来在望着她。②她笔挺地坐着,昂着头,意识得到,非常意识得到头上的那绿色缎带。

  “嗨,珍妮!”

  “哟,是伯特呀!”珍妮装出惊讶的样子说,“你在这儿多久了?”

  “整个一生。”他说,“等待的正是你。”

  “奉承!”珍妮说。她为头上的绿色缎带而感到自负。

  不一会儿,伯特在她身边坐下,看起来似乎他刚刚注意到她的存在,问道:“你的发型改了还是怎么的?”

  “你通常都是这样注意吗?”

  “不,我想正是你昂着头的样子.似乎你认为我应该注意到什么似的。”

  珍妮感到脸红起来:“这是有意挖苦吧?”

  “也许。”他笑着说,“但是,也许我有点喜欢看到你那昂着头的样子。”

  大约过了10分钟,真令人难以相信,伯特邀她去跳舞。当他们离开杂货店时,伯特主动要陪她回家。珍妮忽然想起那条用于参加集会、舞会和正式场合戴的缎带。她不能戴现在这个,因为它和她的夜礼服多不相称呀。她告诉伯特,在沃勒的商店关门前她要去一趟。

  珍妮到那儿时,商店正在关门,她奔向柜台。当女店员看清是谁时,笑着走向柜台。“我知道你会回来的。”她说,“我一直为你保存着它。”可是她取出的不是用于正式场合的那种。

  “它和我刚才买的那条一样呀?”珍妮奇怪地说。很快,她惊讶得张开了嘴。

  天哪,当时撞到那人时,它一定是被撞掉了……“这就是那条。”女店员说。

  忽然,珍妮笑了起来,笑个不停。她心不在焉地听着女店员讲述着:“一个好心的戴着绿呢帽的老人,拿着那条绿色缎带来到柜台……”

  她舒畅地昂起头。

  (选自《读者文摘》1988年第7期)

  19.这篇小说的情节可以说是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请就这一特点作简要分析?(4分)

  20.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分)

  (1)说明画线①处在文中的作用。(2分)

  (2)分析画线②处的特点与表达效果。(2分)

  21.从全文来看,小说的结尾段有哪些作用?(4分)

  22.小说中的故事能够给了,我们多方面的生活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认识。(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故宫的重重宫门后,工作着一群中国的顶级文物修复师。他们隔绝了浮世喧嚣,日复一日地保持着固定的生活节奏。清理,打磨,填补,镶嵌……重复上万次的手工劳动,封闭的工作环境,并不优厚的薪水,这一切考验的是技艺更是耐心。修复师们当初大都经历过痛苦的挣扎,但他们最终静下心来,将自己修炼成为一名真正的工匠,既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修复师们这种终其一生、专注一事的行为,或许能带给在纷繁多样、倏忽剧变的世界中艰难地寻找人生定位的人们一些思考和启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一、(15分)

  1.D(A细雨霏霏,B草长莺飞zhǎng,C苔藓xiǎn)

  2.A(“传诵”多指辗转传布诵读;“传颂”多指辗转传布颂扬。“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走 动,比喻犹豫不决;“徜徉”指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贯串”大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贯穿”不仅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还能用于较具体的事物)

  3.D(约数之间不用顿号)

  4.C(A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B不胜其烦:烦琐 得使人受不了。C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贬义词。D清规戒律:一是指佛寺禅院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二是泛指规章制度,多指束缚人思想行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含贬义)

  5.D(A“也是我市水利领域的一件大事”的主语应该是“《条例》的制定”;B句首滥用介词 “通过”,造成主语残缺;C“增加、拓宽了文学自身内部的容量和限度”搭配不当)

  二、(9分)

  6.B(A农耕时代出现在“手工业时代之前”误,原文说的是“萌芽了手工业”;C文中说“农 耕生活是极其宝贵一段”,并未说“农耕生活的文化核心”是“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D“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是从尧舜时开始形成的”误,原文无此意,也与下文有关炎帝的内容不相符)

  7.C(“公认”有误,原文是“有些中外学术前辈”)

  8.A(B“农耕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有误;C“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一些理念”,并 非全盘否定,所以“完全背离”的说法不恰当;D“农耕这种生产生活方式”是“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摇篮”,可以秉承“农耕文化的理念”,但不能秉承“生产生活方式”)

  三、(12分)

  9.D(坐:因为)

  10.D(以:介词,按照。A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以:介词,按照/连词,表目的。C所: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与“为”呼应,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D副词,竟然,却)

  11.A(断句时需注意动词、人名、虚词等标志性词语)

  12.B(丁谓会见的是少数民族武装的首领,而不是王均叛军的首领)

  四、(24分)

  13.(1)少数民族地区富产粟米而常常缺少食盐,丁谓允许他们用粟米交换食盐,当地人十分高兴。(3分。注意“饶”“乏”“听”“易”等词语的翻译)

  (2)丁谓把犯了死罪的人假扮成船夫,斩杀在黄河岸上,船夫恐惧,百姓得以全部渡过黄 河。(4分。注意“绐”“悉”等词语的翻译)

  (3)不久大家都说再使用原先那块地,于是皇上诏令冯拯等人到丁谓家商议。(3分。注意 “咸”“谓”“就”“第”等词语的翻译)

  14.(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拟人手法,用“偎人住”“滔滔去”把光阴拟人化,用“无赖”“过江 来”将西风形象化(2分);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悲秋情怀和韶华易逝的感慨。(1分)

  (2)“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一句,作者希望有人能够携长江之水将满天浮云一洗而光,现 出碧蓝的天空和皎洁的月光。(1分)诗人借助疑问语气和大胆神奇的想象,表达了盼望天青月明的强烈意愿,反衬出词人此时浓重的苦闷和忧伤情绪。(3分)

  15.(1)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舞榭

  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分,每句1分,错一字该句不得分)

  五、(12分)

  16.①立秋 ②秋分 ③霜降 ④立冬(4分,每空1分)

  17.①而对礼的法律规范层面关注不够。②礼制既有教化功效。(4分,每句2分,意思对 即可)

  18.采用印章格式,以“孔子周游列国图”为主体,配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等 隶书风格的汉字和英文字样,周边有水纹和祥云图案。(2分)济宁是儒家文化发祥地,有“运河之都”的美称,兼有汉碑文化、佛教文化等特征,是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2分)(4分。意思对即可)

  六、(18分)

  19.①珍妮以为是自己漂亮的缎带吸引了伯特,最终却发现缎带早已丢失,造成出人意料的 艺术效果。②珍妮离开商店时与人相撞,绿呢帽的老人追她喊她,伯特认为珍妮昂着头更有吸引力,这些细节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合乎情理。(4分,每点2分)

  20.(1)写女店员在卖掉一条缎带后继续推销其他商品,为后文写珍妮再次返回商店并发现 缎带丢掉的真相埋下了伏笔。

  (2)运用神态和心理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了珍妮因戴了想象中的绿缎带而增强了自信,并 渴望引人关注的微妙心理。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1.①在艺术结构上,与前文描写珍妮“耷拉着头”、后来因昂着头而受到伯特的肯定形成 呼应,使结构更加完整。②在人物塑造上,形象化地表明主人公此时已完全拥有了自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在主题表达上,通过珍妮前后不同形象的对比,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耐人寻味。(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22.(示例)①原来的珍妮缺乏自信,没有人注意到她;而在她拥有了自信后,马上成了受欢 迎和受重视的人。这告诉我们自信是一个人生命力的源泉,也是走向成功的重要保障。

  ②珍妮最终发现她完全是靠自身的魅力才引人关注的,而不是一条漂亮的缎带。这告诉我 们与修饰外表相比,精神气质更重要,每个人都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

  ③面对缺乏自信的珍妮,女店员给予了十分及时而又得体的鼓励,使珍妮最终变得自信起 来。这告诉我们适当的鼓励是生活中的正能量,人与人之间要经常相互鼓励,激发各自的潜力。

  (6分,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他角度如合乎文意,也可酌情得分)

  七、(60分)

  23.参照2016年山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