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社团历史百年

  “大学”(University)源自于拉丁文的社团“Universitas”一词。最早的大学其实是一种社团组织。自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 诞生后,学生社团也已经走过了近千年的岁月。历史的发展变迁赋予了学生社团不同的时代特征。

  抗俄铁血会的成立

  1904 年,日俄战争爆发,战场却在中国领土上,战争双方烧杀劫掠的是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清政府无能,对此选择无为。京师大学堂的学生们义愤填膺,成立了抗俄铁血会,这是中国最早的学生社团之一。当时,协会成员以集会、游行、演讲、办报等形式开展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抗议活动。

  学生社团迎来“春天”

  1911 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大学摆脱了旧制度的羁绊,也使大学社团获得了发展的空间。学校对学生社团不仅解禁,而且予以支持。社团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专于学术、社会问题的讨论会,又有体育、音乐、绘画等方面的活动小组。1917 年蔡元培入主北京大学后,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大刀阔斧改革,大力扶植社团。在他的推动下,北大成立了众多社团,思想活跃,一扫此前的沉沉暮气,成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国民政府时期的社团

  1927 年后,学生社团管理制度日趋严密,社团之设立、成立之经过,活动之内容都需要在教务处进行登记。战后,国民党对大学社团的类型、成员的范围都做了严格限制。

  新中国的学生社团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大学院系普遍成立了大量的兴趣小组,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学生社团。当时学生社团主要以文艺形式,配合国家政策宣传,培养情操,锻炼活动能力等。以复旦大学为例,当时成立的社团有舞蹈团、京剧团、美术团和诗歌朗诵团等。

  社团的多元化发展

  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高校合唱团、室内乐团、诗社、书画篆刻研究会、演讲协会等各种类型的社团先后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到了90 年代,中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进入了稳定和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社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文体娱乐、学术科研、社会公益等类型的社团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百团大战”的新时代

  新世纪,高校学生社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现在全国高校近八成的学生都参加过社团组织的活动。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参加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的重要内容。每到秋季纳新时,高校各大社团精英尽出,各显身手,招纳新社员,北京大学的社团招新就有“百团大战”之称。

  麦可思研究所有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对于使用产生的一切侵权问题我们将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专注高等教育微信搜索“麦可思研究”查看更多内容。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