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堂】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有分工的。在家庭中,父母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很重要。我认为亲子陪伴至少需要做两件事:第一是引导孩子的休闲,第二是回应孩子的求助。它们应该是家庭的首要责任。

  孩子有休闲的权利。我从来不认为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第二个老师,孩子在学校上完一次学,不该在家又上一次学。家庭和学校应该有所分工,家庭的功能首先就是休闲。休闲其实意味着一种生活品质。人际关系是生活品质的反映,我们所选取的活动、兴趣、爱好也是休闲品质的一个反映。品质的背后,实际上是德的教育,就是价值观的取向,你希望孩子取什么。

  1932年,胡适先生在给北大毕业生做的演讲中,送给大学生“三味真药”。当然他的原话不是那么说的,是后人总结的。三味真药即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汤。在谈兴趣散的时候,胡适先生提到,一个人的成就实际上最终取决于他的休闲时间是怎么度过的。一个人白天是教授,但是到了晚上打麻将、赌博,那他骨子里就是一个赌徒。一个人白天是个小二哥,在店里擦桌椅,但是晚上看的是历史考古资料,他也许就是史学家。这就是人的生活品质跟休闲的关系。而休闲的品位、品质的形成,家庭责无旁贷,其背后更深一层是价值观。

  家庭向孩子提供高质量陪伴的第二件事是,当孩子在遇到困难求助时给予真切的帮助。孩子遇到了难关,遇到了矛盾、冲突,不知如何选择、如何处理,往往首先求助的是父母。每件事情如何处理,无论是矛盾、难关还是做选择,又是一次价值观的反映。

  可以说,这两个环节的陪伴都体现了家风,即家庭取舍什么。在社会转型时期,这两点应该是很重要的任务。

  怎样实现高质量的陪伴呢?首先,父母应该对孩子表现出尊重。当孩子向父母倾诉时,父母要一听二问三才讲话,要把看法、建议放到后面,而更多的是把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理解尊重放在第一位。

  第二个陪伴就是参与。无论一听二问三讲话、从尊重开始,还是共同参与做活动,强调的是感同身受。最重要的是杜绝一家三口、四口一人一个手机,都是低头族,人在心不在。我们学校针对这点做过一些尝试,比如“一二一”活动,就是一个孩子拉着两个大人的手,共同做一项体育活动,增加亲子间的快乐感和亲密度。

  我们提出每天让孩子向父母提一个问题。就这个问题,父母和孩子共同对话交流,并且拿本把问题记下来,一个学期回过头来看看孩子提了哪类问题,解决了多少问题。从这个层面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家庭的氛围。

  转型时期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变化,会对高质量的陪伴有什么样的帮助呢?要拥抱信息技术,但是要慎重去用它。当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不足、还不具备独立使用能力的时候,需要监管。但是也应该看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我们跨越时空。比如我们学校有的学生家长参加援疆、援藏,由于有了信息技术,使得视频对话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陪伴,可以让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并且具有时代特征。低年级孩子写不了那么多字,让他录一段语音,父母可以反复播放,还能保存。父母对孩子也可以这样做。只要掌握了原则,也就是解决了“道”的问题后,“术”就靠每个家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了。

  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还在于家庭应该有一个平和的氛围。现在很多家庭存在教育焦虑,家长的焦虑不断地在蔓延。人什么时候容易焦虑呢?就是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家长常有两个不确定:一个是对当下孩子的状态不了解,不了解孩子哪些做得对的应该支持、哪些不对的应该矫正。另一个是对孩子的未来在哪儿不确定,自然就引发了很多的焦虑。家长自己没有定力没有标准,只好东家学西家学,认为跟别人保持一致才不会落后。完全没有看到孩子们基础不一样,看不到各自的潜能、差异在哪里,所以教育效果也不好,于是又加重了焦虑。

  面对这样的焦虑,家长首先对自己要有自信。反思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把成功的成长秘诀提炼出来,同时也看到自己缺少的一些东西。家长需要做一个梳理,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家教技能,找出适用于自己孩子的家教良方。做到心中有数就不会慌乱,孩子在平和的家庭氛围中就会成长得更好。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