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研究】张晓通 解楠楠:冷战后中东欧地缘政治博弈-过程、规律及未来走势

  作者分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武汉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关键词:冷战后地缘政治;中东欧博弈;过程;规律;未来走势

内容提要

冷战后,俄罗斯势弱,北约、欧盟借势东扩,中东欧呈现欧、美、俄三方激烈博弈态势。由于大国间实力对比出现变化,中东欧地缘政治形势发生剧变:俄罗斯战略空间被大大挤压,美国与欧盟成为中东欧地缘政治的赢家。但由于无法摆脱“安全困境”的铁律,北约东扩势头将会继续,美俄间的地缘竞争将继续,中东欧地区地缘政治风险将呈上升趋势,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上升。未来中东欧地缘政治总体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欧俄在该地区的战略部署与竞争性博弈,但无论是美国、欧盟、俄罗斯还是中国,单凭一己之力都无法为中东欧地区提供安全、增长、稳定等所有公共产品,唯有多方协调,才能实现地区稳定和繁荣。

地处大国夹缝中间,中东欧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曾说过:“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控制了世界。”本文通过梳理大国在中东欧地缘政治博弈的历史,试图总结其中的规律,对未来中东欧地缘格局变化作出预判,为中国在中东欧的政治经济存在提出政策建议。

1中东欧的区域界定

中东欧指代的是存在于西欧和俄罗斯之间的由多个中型和小型国家组成的地区。具体而言,包括当前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中的中东欧十六国,再加上欧盟倡导的“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中涉及的六国(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和外高加索三国,即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总计22个国家。在地理上,涵盖了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以东,希腊、土耳其、伊朗以北,波罗的海以南,俄罗斯北高加索和里海以西的广袤地区。

在中东欧这盘“大棋局”上博弈,中国无法回避乌克兰问题;也无法忽视曾经发生过颜色革命的白俄罗斯,后者于2016年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了第五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亦无法不考虑与俄罗斯发生过战争冲突的格鲁吉亚,后者与中国的自贸区谈判接近完成。

  

2冷战前中东欧地缘政治博弈的历史

一战前,中东欧为四大帝国所瓜分。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被囊括在奥匈帝国疆域之中,波兰则被德、俄和奥匈帝国瓜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摩尔多瓦和巴尔干半岛除希腊外皆被奥斯曼帝国占领,而欧洲东部其余地区则尽归俄罗斯所有。

一战后诸帝国的瓦解才使部分中东欧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罗地海三国获得走上独立的机会,然而时光短暂。二战后美苏势力介入欧洲,形成冷战格局和东西对抗阵营,这些一次大战后新兴独立的中东欧国家被划入苏联阵营。基于地缘区位考虑,中东欧又同苏联“唇齿相依”。如此,中东欧成为苏联战略缓冲地带以及“西进”对抗威胁的桥头堡。

随着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得到深入发展欧洲格局也在持续调整。苏联的瓦解,使中东欧地区一度出现“权力真空”,俄罗斯势力的削减为北约东扩提供了条件,同时欧盟也接纳了中东欧11个前社会主义国家加入。中国近年来也不断加强同中东欧国家的政治与经贸关系。基于地缘政治、经济等因素的考量未来中东欧地区将呈现俄欧美中等大国激烈博弈的新态势。而2013年至今的乌克兰危机则提醒我们,地缘政治的时代远未终结。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在推进“一带一路”“16+1”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对地缘政治博弈的现实性和复杂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3冷战结束以来中东欧地缘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欧洲和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层面来讲,原先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或集团对峙状态演变成美国独霸世界的单极格局,进而向多极化方向演进。从区域层面上看,苏东剧变,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相继解体,标志着笼罩在欧洲大陆东西方对峙的状态结束。中东欧地区国家一方面处于政治经济转型期,国家内部政治、经济不稳定,国内外政策急需调整;另一方面苏联的军事力量不断从中东欧国家中撤出,使得过去保障这一地区安全的一些基本国际保障不复存在,出现“安全真空”状态,民族主义和种族冲突再次凸显,甚至引发大规模的内战。面对这一混乱状态,美国、欧盟、俄罗斯、中东欧展开了激烈的地缘政治博弈。

自冷战结束以来,中东欧地缘政治经济博弈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冷战后“美欧攻、俄守、中东欧回归欧洲”;第二个阶段是“北约和欧盟东扩、中东欧国家纷纷入盟、俄战略空间被大大压缩”;第三个阶段是2008年以后“美欧遭遇经济危机、俄反攻、中东欧地区剧烈动荡、中国推进‘一带一路’与‘16+1’”。

(一)美欧攻、俄守、中东欧回归欧洲(1989-2000)

冷战的结束带来了世界地缘政治结构的重大调整,世界格局和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欧盟、俄罗斯、中东欧等国纷纷调整自己的地缘战略。

首先,苏东剧变后,中东欧地区国家一方面处于政治经济转型,国家内部政治、经济不稳定,国内外政策需要大调整;另一方面苏联的军事力量不断从中东欧国家中撤出,出现“安全真空”的局面,民族主义和种族冲突再次凸显,甚至引发大规模的内战。中东欧国家急需摆脱安全真空,获得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支持,顺利完成转型。而这一时期的俄罗斯,尽管继承了前苏联的大部分遗产,尤其是军事遗产,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军事上有实力和潜力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但是政治经济面临着严重危机。叶利钦当选俄罗斯总统后随即奉行亲西方的政策,政治上推行西方民主,经济上实施“休克疗法”,外交上倒向西方。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俄罗斯在独立之初积极参与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与经济机制,力争成为西方国家平等的合作伙伴与北约合作并分享安全机制,并在削减战略核武器、从波罗的海三国撤军、制裁伊拉克等一系列问题上都向西方做出重大政策让步。

其次,美国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霸权国家,保持其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成为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这一战略在地缘政治上的表现,就是要全力维持美国在世界各主要地区的军事存在。正如布热斯津在《大棋局》一书中所言:“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个欧亚大棋局,是决定世界今后的稳定与繁荣的关键地区,也是保持美国主宰世界地位的中心舞台美国需要制定和实施一项全面完整的欧亚地缘战略,即保持欧亚国家力量均衡,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要实现这一战略关键在于防范其他强国和国家集团的崛起,更要防止在没有美国的参与下区域性大国或大国集团联手决定区域内重要的政治经济事务,在西线美国要依靠大欧洲的‘桥头堡’。”这里的桥头堡就是北约,其主要政策工具是推动北约东扩。其政策目标关键在于防范其他强国和国家集团的崛起,更要防止在没有美国的参与下区域性大国或大国集团联手决定区域内重要的政治经济事务。

最后,对于西欧国家而言,冷战后最大的战略考量是确保政治安全。具体来讲,就是要保障和维护欧洲安全、民主、繁荣,巩固欧洲一体化成果,增强欧洲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自主性。西欧普遍认为,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是否顺利,不仅会影响这些国家的稳定,也关系到西方国家的安全。

表1:美国、欧盟、中东欧、俄罗斯相互定位

在这种地缘形势与战略的指导下,美、欧、俄、中东欧国家相互定位(具体见表1)。美国、欧盟、中东欧都将俄罗斯界定为地缘政治对手和潜在的威胁者。基于这一定位,三方出台政策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进而相互补充、合作,共同遏制俄罗斯呈现出“美欧攻、俄守、中东欧回归欧洲”的态势。具体表现为欧、美、俄、中东欧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博弈。在“内忧外患”的地缘环境下,中东欧国家意识到能否平稳实现政治和经济转型,直接关系到本国乃至周边国家的稳定。为给政治经济转轨营造安全的环境,获取西方国家的支持,中东欧国家政府迅速脱离以苏联为中心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组织,消除被俄罗斯进行直接干预和占领的潜在威胁,同时提出面向世界、回归欧洲的外交原则,将尽早加入欧洲现有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机构作为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内容和目标。从1990年3月开始一些东欧国家纷纷提出加入北约的要求。基于此,美国更加积极推动北约东扩。1991年2月,北约代表团访问了布拉格。同年11月,北约召开罗马首脑会议,正式确定向前苏联阵营的东欧国家敞开大门的“扩展战略”。罗马会议决定建立一个包括了所有北约成员国、中欧与东欧国家以及独联体国家的欧洲新安全与合作组织——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North Atlantic Co⁃operation Council)决定建立互相联系机制,这是北约东扩的前奏。1993年9月,北约部长会议讨论了东扩计划提出了在此后3-5年内接纳首批东欧国家加入北约的目标,北约东扩正式启动。

尽管西欧针对冷战后欧洲安全体系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表2,冷战后美、欧、俄对欧洲安全体系的设想),考虑到单独承担保障全欧洲的安全和稳定的任务心有余而力不足,西欧赞成北约东扩,因为把东扩的防务范围扩伸到俄西部边界,把大批中、东欧国家纳入北约范围,符合西欧利益,特别是有助于增强西欧的安全感。但另一方面,欧洲主张在北约东扩问题上适当照顾俄罗斯的利益,反对过分得罪俄罗斯,担心俄采取报复措施,导致欧洲局势重新出现紧张,西欧首当其冲。1991年以来,俄罗斯始终强调它在“邻近外国”有合法的政治和安全利益。因而在北约东扩问题上,俄罗斯一直持强烈反对态度,认为北约扩大将对其构成威胁,给欧洲国际关系带来不稳定的因素。1994年,叶利钦在布达佩斯欧安会首脑会议上警告:北约东扩将导致出现两个集团、两个阵营有重新开始冷战和冷和平的危险,也有可能使欧洲重燃战火,同时采取包括与独联体国家建立军事同盟,减缓裁军步伐,加强西线军事部署等措施。但由于俄处于政治经济困难时期,需要西方的支持,没有实力与西方对抗,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坚决不让步。再加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外战略主张全面加入美国主导的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体系,仿效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争取西方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从而摆脱国内危机,实现经济繁荣与振兴。有鉴于此,俄罗斯的立场从坚决反对转为有条件的同意,与北约讨价还价。具体而言,俄罗斯的要价是:北约不得吸收诸如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等俄的“直接近邻”,不得在新成员国境内部署核武器及常规力量,不得建立军事设施;重新谈判修改《欧洲常规武器条约》,与西方保持军事上的平衡;建立俄罗斯与北约的磋商机制,以使俄罗斯在欧洲安全事务,特别是与其安全利益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上,同北约拥有事实上的共同决定权;签署包括上述内容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以规范双方未来的关系。

面对俄罗斯的讨价还价,美国一方面坚决不给俄罗斯以否决权,在原则问题上绝不让步;另一方面,鉴于全欧安全离不开俄罗斯的参与和合作,并为推动北约东扩进程,北约对俄罗斯亦作出适当让步。美国对俄做出的让步具体包括:第一,北约与俄罗斯签署了相互关系基本文件,但拒绝赋予文件以法律约束力,文件只需有关国家首脑和北约秘书长签署,无需各国议会批准。第二,向俄提供经济援助,同意俄参加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承诺促成俄罗斯加入包括巴黎俱乐部、世贸组织等在内的一系列国际组织,既帮助俄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又企图借此将其融入以西方为主的国际社会。第三,北约表示“不打算,也没有计划或理由在新成员国的领土上部署核武器”,“不在新成员国境内部署重要兵力”,但对“重要兵力”没做具体规定。第四,北约同意修改《欧洲常规武器条约》,但对俄罗斯试图让其承诺不增加装备数量并作为确切义务固定下来,未作明确答复。第五,同意成立俄罗斯—北约常设联合理事会,建立双方磋商与合作机制,使俄罗斯在欧安事务中拥有发言权,但拒绝赋予俄罗斯否决权。第六,北约仍拒绝接受俄罗斯反对波罗的海国家加入北约的立场,宣称北约的大门将向所有国家开放。此外,美国放慢了北约东扩步伐。1994年1月,北约制定了以中、东欧国家为主要对象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作为北约东扩的过渡性安排。1996年为照顾俄大选也放慢东扩步伐,直到1997年北约马德里首脑峰会才确定第一批扩员名单,1999年正式吸纳波兰、匈牙利、捷克三个新成员。北约的首轮东扩,把战略边界推进到了波兰与白俄罗斯边界,使北约的防线向俄罗斯的边界推进了700-900公里,无疑对俄罗斯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利益构成严重威胁。

整体上看,冷战后中东欧国家纷纷脱离莫斯科回归欧洲,造就了欧洲新的政治现实和地缘形态。在20世纪整个90年代,俄罗斯对包括自身在内的世界,特别是欧洲局势的变化未能有清醒的认识,采取了同自身实力不相称的外交政策,而且在相当大程度上丢弃了俄国外交的传统技巧和策略。结果,俄罗斯因自身的外交失误,使其在中东欧地区的“地盘”和影响几乎消失殆尽。这一时期,俄罗斯在中东欧地区处于被动“守势”。

(二)北约和欧盟东扩、中东欧国家纷纷“加盟入约”、俄战略空间被迫收缩(2000-2008)

这一阶段,北约与欧盟继续实施双东扩。中东欧国家纷纷实现了“加盟入约”的战略目标,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被大幅压缩。

在东欧地区实现扩张后,北约将第二轮东扩的目标转移至独联体地区。1999年4月,北约宣布将波罗的海三国、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等九国列为第二批扩大候选国。2002年11月,北约决定将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之外的七国列为扩大对象。2003年3月,北约与七国签署入约协议。2004年3月,七国在华盛顿递交加入北约的法律文件,成为北约正式成员国。北约成员国数量由19国增加到26国。2004年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后,北约军事设施距俄罗斯边界的距离从苏联时期的1600公里骤降至160公里,许多原来位于苏联纵深处的城市面临北约的直接军事威胁。不仅如此,美国、欧盟借助“民主化浪潮”在独联体国家不断导演“Color revolution”,直接造成俄罗斯周边动荡不安,使俄罗斯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持续下降。

此外,美国在俄罗斯国内民主人权、北约东扩和部署反导系统等问题上实行单边主义,使得美俄关系持续走低。俄罗斯很快意识到其高昂的亲西方热情却在西方遭遇了沉重打击。2000年普京上台,与叶利钦的亲西方态度不同普京的雄心是“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实施了致力于将俄罗斯转变成像美国、中国一样的欧亚强国的大国战略。普京上台后,积极调整对中东欧政策,以更加务实的外交立场处理同中东欧国家的关系,意图改善和加速巩固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空间。普京誓言加强战备,回应北约“进逼”:为西部军区增加三个旅的兵力,在西部的飞地加里宁格勒部署伊斯坎德尔短程弹道导弹,启用克里米亚空天军新靶场,火箭“被迫瞄准”罗马尼亚和波兰,设置俄海军“反介入圈”,多艘潜艇部署黑海向北约示威,战略火箭兵密集演练……总之,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战略在面临一系列重大挫折后进行了深刻调整。在中亚地区利用欧亚联盟等加强同中亚国家合作,在同欧洲国家合作的同时也积极捍卫俄罗斯国家利益,当核心利益遇到损害时采取强硬措施应对。但无法扭转美欧在中东欧日趋增强的势力存在,也无法扭转北约继续东扩,北约和欧盟实现多轮东扩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空间受到极大压缩、恶化。

完成第二轮东扩后,北约的第三、四轮东扩开始侧重南翼的安全防务,积极吸纳西巴尔干地区国家入约。2004年6月,在伊斯坦布尔峰会上,北约宣布“鼓励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和马其顿三国继续推进改革以最终发展为北约成员国”。2006年11月29日,北约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举行首脑会议,在会议通过的《里加峰会声明》中,北约领导人表示:“欢迎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和马其顿在改革方面所做的努力。一旦这些国家达到北约的所有标准,2008年的北约峰会将向他们发出加入北约的邀请。”2008年4月,北约宣布启动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入约谈判,同时表示对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的愿望表示欢迎。马其顿因希腊的反对没有获得入约谈判邀请。2008年7月,北约分别与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签署《入约议定书》,两国在2009年4月正式成为北约成员国。北约由此完成了第三次东扩,成员国增至28个。

与此同时,欧盟“东向”战略亦取得了丰硕成果。2002年11月18日欧盟15国外长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决定邀请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欧盟东扩的目的得以初步实现。2014年5月1日,上述十国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但欧盟东扩的步伐并未就此停止。2007年1月1日,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达到27个。

在2000年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统之后,面对北约的步步紧逼,普京采取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政策,在口头上仍反对北约东扩的同时,在谈判桌上加紧了与西方国家进行利益交换。2002年5月14日,俄罗斯与北约就新合作形式“20机制”达成协议。俄罗斯与北约在反恐、防止核扩散、军控和海上搜救等九个方面取得了平等地位获得了否决权。另一方面,俄罗斯通过各种外交努力加紧修补北约第二轮东扩带来的地缘政治上的损失。采取的措施包括:第一,“以融促变”,提出从内部改造北约、逐步消除北约“防俄”性质,将其转化为对俄不再构成威胁的机构;第二,在发展与北约国家关系上,主张“先欧后美”,利用美欧在构筑欧洲新安全结构中的分歧,拓宽俄罗斯的外交空间,提升俄在未来北约中的地位;第三,修改军事安全战略,突出核武器的作用,加重自己在欧洲安全体系中的作用;第四,保持并加强对独联体的控制,确保俄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相对于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俄罗斯取得了一些成果,包括于2002年从欧盟获得了市场经济地位。但在北约内部,真正涉及欧洲防务、军事行动等核心问题时,俄罗斯并没有发言权,因此无力阻挡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因此从整体上看,俄罗斯安全形势和地缘政治环境依然在不断恶化。这主要因为:一是俄罗斯政治经济实力无法与美国、欧盟抗衡,更不用说美欧联手压榨俄罗斯。二是美欧都将俄罗斯视为地缘政治对手,在防俄、弱俄上有共同的战略需求。冷战后俄欧关系全面发展但从根本上而言,欧洲不希望俄罗斯再次成为超级大国,也不愿意看到俄罗斯重新获得对中东欧国家的支配权。而美欧则仍和冷战时期一样,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欧盟不可能是俄罗斯构筑欧洲安全体系的真正盟友,这一点俄罗斯缺乏清晰的认知。三是北约、欧盟东扩,尽管是美欧国家积极推动的结果,但不可否认中东欧国家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主动的作用。说到底,中东欧国家参加北约是它们与北约之间的事情。中东欧国家将自身的“加盟入约”看做是主权国家的自主选择,而俄罗斯的任何阻碍和反对都会加深以往不愉快的历史记忆。

(三)美欧遭遇经济危机、俄反攻、中东欧局势动荡、中国推进“一带一路”与“16+1”(2008年至今)

进入2008年,世界遭遇金融危机,欧美经济受到重创,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反欧和疑欧政党增加,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和战略眼光,内部分歧增多,欧洲爆发了一系列危机,已不再是一片宁静的绿洲,而成为一个危机四伏的热点地区。面对一系列危机,欧盟无暇顾及中东欧地区,而中东欧国家由于过分依赖欧美,也因此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地区出现剧烈动荡,如难民危机、乌克兰危机等。

为维护自身在中东欧地区战略利益,美国继续增强在中东欧国家的军事存在。一方面着手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另一方面继续推动北约向乌克兰、格鲁吉亚等独联体国家渗透。与此同时,普京任职后期俄罗斯开始反思其欧洲安全政策。2008年“梅普组合”上台,面对西方触犯俄罗斯国家利益的行为,在地缘政治上俄采取强硬政策和军事行动,最直接的表现是2008年8月8日俄格冲突。俄罗斯通过直接打击格鲁吉亚来警告:如果西方集团继续东扩,它将不惜对执意加入北约的独联体国家动武。针对美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俄罗斯还暂停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恢复战略轰炸机在国际空域的战略巡航,恢复航母舰队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游弋,在北冰洋海域举行近20年来规模空前的战略演习,宣布将向白俄罗斯运送目标直指东欧的“伊斯坎德尔”短程导弹。面对北约东扩,俄罗斯还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把战线推向美国的后院。如2008年11月梅德韦杰夫总统访问秘鲁、巴西、委内瑞拉和古巴,并将由四艘军舰组成的俄罗斯北方舰队舰艇编队驶入委内瑞拉,俄委两国海军还在加勒比海域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这无疑是向美国显示了其欲重新夺回在该地区影响力的决心。

在地缘经济上,俄与欧盟采取了竞争性的经济联盟政策。2009年5月,欧盟与东部6国(乌克兰、摩尔多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达成一致,签署“东部伙伴关系”《宣言》,旨在提升与东邻国家间的合作关系,使其向欧盟靠拢,保证“欧盟、伙伴国和整个欧洲大陆的稳定、安全和繁荣”。俄罗斯将欧盟的“东部伙伴关系”计划视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反俄倡议,认为这是北约东扩的替代品。一方面,俄罗斯向欧盟机构直接提出抗议;另一方面,俄利用与欧盟成员国的双边关系来制衡该计划实施;第三,俄还积极推进其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与欧盟“东部伙伴计划”展开激烈竞争;第四,充分利用中东欧国家对其能源依赖积极推动能源外交实现地缘战略目标。如,2013年11月,俄罗斯以购买乌克兰30亿美元欧洲债券和对乌天然气出口大幅度降价的承诺,换取乌克兰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日后发生的俄乌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欧盟与俄罗斯地缘经济博弈的结果。

2013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及不断升温,正是美、俄、欧等大国博弈的结果,并不断升级引发更激烈的地缘政治博弈。在地缘政治上,普京政府直接军事介入乌克兰危机、接收克里米亚,这令北约的东部盟友深感不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北约形势变化的“催化剂”。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波兰基于自身安全考虑,要求北约长久派驻军队保护其可能遭到的来自俄罗斯的入侵。据此,北约宣布从2017年起向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派驻四个营的多国部队,美国、德国、英国和加拿大将分别承担在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驻军的领导责任。美国将牵头在波兰建立一个北约营部这是北约“四营”计划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作为在东南欧军事部署的举措,北约计划在向罗马尼亚派驻一个旅的多国部队的基础上,为东南欧量身打造北约的军事存在。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还说北约在欧洲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已具备初步的作战能力。如果说“乌克兰的独立动摇了俄罗斯是泛斯拉夫共同特性的天授旗手这一说法的根本”,那么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可以说是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影响再一次受到严重削弱。2016年5月19日,北约成员国外长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签署了黑山加入北约的协定。如若该协定得到北约所有28个成员国的议会批准后,黑山将正式成为北约第29个成员国。黑山地处北约成员国克罗地亚和阿尔巴尼亚之间,其亚得里亚海深水港可以停靠大型军舰和潜艇。基于黑山独特的地缘政治价值 北约把黑山拉入自己的阵营,将进一步削弱俄罗斯在欧洲东南部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和“16+1”合作,加大与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往来提升了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经济存在与影响力。中国影响力或经济力量的注入一方面使中东欧地区利益格局更加复杂多元,中东欧地区呈现出中国、欧盟、美国、俄罗斯等主要大国同场博弈的态势。另一方面给缓和中东欧地区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提供了契机。这主要因为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和“16+1”正在尝试超越传统的权力政治走出民族主义和大国中心主义的狭隘视角 追求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但中国加入中东欧“大棋局”之后,能否真正为中东欧地区谋得和平与繁荣,很大程度上要看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外交运筹能力。

4冷战结束以来中东欧地缘政治博弈的规律及未来走势判断

冷战后,美、欧、俄基于不同的战略目标在中东欧地区展开激烈的地缘政治经济博弈。中东欧地区的主要矛盾是美欧俄三方之间的安全博弈,其中,最根本的矛盾是美俄矛盾。未来,中东欧地缘政治的总体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欧俄在该地区的战略部署与竞争性博弈。我们对冷战后中东欧地缘政治博弈的规律和未来走势有如下五大判断:

一是美国为中东欧地缘政治的赢家,俄罗斯的地缘空间被不断压缩。冷战后,基于保持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和全球战略目标,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反对,积极推动北约东扩。截止到2016年,北约实现了四轮东扩,成员国总数达到28个成功将捷克、匈牙利和波兰,独联体地区的波罗的海三国、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拉入北约势力范围,同时表示对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的愿望表示欢迎。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空间被不断压缩,其战略缓冲地带从苏联时期的1600公里宽,到目前实质上与北约直接接壤。

二是欧美都将俄罗斯视为潜在的威胁者、地缘政治最大的对手,在对俄目标上是一致的。因此,冷战后,欧、美、中东欧在对俄战略上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但基于自身地缘政治利益现实考量,欧美在对俄政策上存在分歧,而且随着北约不断东扩,欧美在俄罗斯乃至中东欧地缘政策分歧上会增大。一方面,一直以来,欧盟担心过度得罪俄罗斯,会适得其反,迫使俄罗斯采取激烈的报复措施,导致欧洲局势重新出现紧张,西欧首当其冲。另一方面,随着欧洲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欧盟追求成为多极世界中重要一极,提高自身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意愿和行动能力日益增强。而美国继续推进北约东扩,插手欧洲事务,势必导致欧盟反感,增加双方的矛盾与分歧。

三是由于无法摆脱安全困境的规律,北约东扩的势头可能还会继续,美俄之间的地缘竞争还将继续。随着冷战结束以来二十多年的扩张,北约的东部和南部边疆已经深入到中东欧和东南欧腹地,其越是扩张追求绝对安全,就越是面临更多的地缘政治对手和风险,越会觉得不安全。越是觉得不安全,北约就越会继续扩张,但扩张最终的结果就是愈发的不安全。这就是未来北约面临的“安全困境”。即使特朗普上台美国采取与俄缓和的政策,那也仅仅是权宜之计。北约存在的本身,作为冷战的遗产,其无法逃脱“安全困境”的宿命。从中长期来看,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地缘政治博弈只会愈演愈烈,而非缓解。缓解的方式要么是普京政权的更迭,要么是北约的解体,要么是出现一个更加强有力的第三方,为该地区提供安全与发展。

四是中东欧国家逐渐成为主动的地缘政治棋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大国博弈中,中东欧国家越来越依据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而不是意识形态和集团的归属。中东欧意识到不能简单地背向和忽视俄罗斯,过度刺激俄罗斯于己无益。于是在致力于“回归欧洲”时,开始逐步调整与俄关系,与俄恢复和保持正常国家关系,积极发展经贸合作。具体表现是双边高层互访增多信任度增加,并积极推动双边经贸关系制度化,双方外交呈现出经济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中东欧国家外交政策趋向多元化,国家自主性增强。主要体现在完成加盟入约目标后,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东欧国家纷纷出台开放政策,加强与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联系。

五是中东欧地区的地缘政治风险呈上升趋势,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上升,不排除出现大的动荡的可能。纵观历史,由于大国间激烈的博弈和中东欧国家自身的问题,中东欧地区呈现出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今后一个时期这种不确定、不稳定性还将继续。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大国政策的不确定性。进入2017年,随着特朗普上台,法德大选,美欧等新一届领导人面对中东欧地缘形势是延续传统政策还是出台新政策,都充满变数。以美国为例,作为一个毫无执政经验的资本家,特朗普的上台给美国外交政策走向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在北约问题上,特朗普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曾明确表示过对北约的不满。他认为美国对北约付出太多,而得到的好处比北约其他国家要少,这是不公平的。就乌克兰问题而言,特朗普认为相对于其他北约国家,美国是受影响最小但付出最多的国家,但这不意味着北约的存在和东扩失去现实意义。特朗普表示,“北约的概念在它建立之初是好的但现在情况已经非常不同,很多国家在搭我们的便车。不能总靠美国一个国家,应该大家合作来搞才行。”美国对北约态度的不确定性使得中东欧地缘形势充满不确定性。其次,俄罗斯将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等视为其传统势力范围的底线,面对西方触犯俄罗斯国家利益的行为,在地缘政治上俄采取强硬政策和军事行动从而引发系列武装冲突。美国的步步紧逼,俄罗斯的坚决强硬态度,使得中东欧地区兵戎相见,出现了地缘政治“死结”,不稳定性增强。最后,随着中东欧外交政策多元化中国、印度、日本等越来越多的外部力量纷纷涌入中东欧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使中东欧地区形势日趋复杂多元。

5结 语

中东欧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国争夺势力范围和影响力的逐鹿场,近年来更是地缘政治热点。作为曾经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心脏地带”,中东欧局势在冷战后也变的更加错综复杂。苏联的瓦解,俄罗斯势力的削减,使中东欧地区一度出现“权力真空”美国借势推动北约不断东扩,俄罗斯战略空间被不断挤压,欧盟尤其是美国成为中东欧地缘政治的赢家。未来中东欧地区无法摆脱安全困境的规律,北约东扩的势头可能还会继续,美俄之间的地缘竞争还将继续,中东欧地区的地缘政治风险将呈上升趋势,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上升,不排除出现大的动荡的可能性。中东欧地缘政治的总体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欧俄在该地区的战略部署与竞争性博弈,中国此时进入中东欧地区,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主要是中东欧地区潜在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增加了中国进入该地区的地缘政治风险。中国很难不被卷入大国在中东欧的博弈中去,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但无论是美国、欧盟、俄罗斯还是中国,单凭一己之力都无法为中东欧地区提供安全、增长、稳定等所有公共产品,唯有多方协调,才能实现地区稳定和繁荣。而目前中国应该做的,而且唯一能做的,就是落实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推进“16+1”取得更多务实成果,以经济的手段推动该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并最终服务于中国国内经济社会建设。(注释略)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平台观点

文章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1701期;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号平台首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