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协出台外援新政,实则是一把双刃剑

  这个冬天,沪上双雄引爆了转会市场,上港引进奥斯卡6100万欧转会费,2000万英镑年薪,申花给特维斯4000万欧年薪,这还没有完,恒大、国安被曝争夺鲁尼开出70万英镑周薪……这样下去怎么得了?还有没有人管了?

  中国足协坐不住了,12月23日,下发征求外援政策变为注册5人、报名4人(3+1)的征求意见通知。外援新政2017赛季将实施过渡政策,而从2018赛季起,注册和比赛报名的外援政策都将变为“3+1”。

  外援名额的削减,或许是想增加本土球员的出场机会。但中超这几年的火爆,高额的市场赞助,主要也在于“天价”大牌外援加盟的带动,如果没有这一点,中超还那么受关注吗?

  中国足球开启职业化已经20多年,但几十年来,中国足协却并不那么“职业”,出台了很多政策,但以“奇葩”居多。比如早期的进一个头球算两个,于是,很多球队加强头球练习,“中国头球队”或许就是源于此,而在比赛中,球员明明可以起脚射门,硬要将球挑起来用头顶。比如在甲A过渡到中超时的两年总积分决定升降级,最后一轮,重庆力帆惊喜的发现:要想不降级,必须在最后一轮主场输青岛。还有那个颇受诟病的体能测试,如此种种,就不一一列举了。

  当然,中国足协也实施过一些不错的政策,比如守门员这个位置不能用外援。这几年,我们没有靠谱的前锋,没有好的中场,也没有给力的中后卫,但有优秀的门将,从中超冠军恒大的曾诚到保级队亚泰的吴亚轲。如果没有这项政策,不知道曾诚、颜骏凌们还能不能踢得出来。

  在东亚,中日韩三国足球职业化的起步差不多同时,但其后的走势却是殊途不同归。甲A联赛初期,中国职业足球的火爆程度不比J联赛、K联赛差多少,而进入中超以后,整个就乱套了,“假赌黑”横行,球市低迷,本土优秀球员日渐凋零。足球有些时候也代表着国家形象,于是,开始大力整顿打假扫黑,还中国足球一方净土。而在恒大升上中超后,依靠空前的投入引进高水平外援以及国脚,球队在中超、亚冠双双问鼎,球市开始回暖,中超的关注度、影响力空前,足球开始带来正能量。中超(甚至中甲)其他不差钱的主也纷纷效仿,这两年,苏宁、上港、华夏、鲁能等在转会市场上的净投入已经比恒大高。2015赛季结束,中超各土豪俱乐部(加上中甲的天津权健)进入集体大“烧钱”时代,从埃尔克森1850万欧到J马4200万欧再到特谢拉5000万欧,一个月内中超“标王”四度易主,华夏引进拉维奇只花了550万欧,但年薪超2800万美元。上一个冬窗,中超引援投入举世侧目。夏窗,上港引进胡尔克的5580万欧再次刷新“标王”价。而这个冬窗才刚刚开启,上港引进切尔西边缘人奥斯卡花了6100万欧元,开出的年薪为2000万英镑,申花则为已离开欧洲主流联赛的阿根廷人特维斯提供了4000万欧元的年薪,这才只是开始,接下来,恒大、苏宁、华夏、权健、鲁能等不差钱的主肯定还会有大动作。

  在中超“烧钱”引进外援势头越来越猛的背景下,中国足协出台了外援新政策。2018赛季实施注册和报名参赛“3+1”政策,中超减少一个外援名额,看齐亚足联的亚冠外援政策。而在2017赛季实施过渡政策,各俱乐部可以继续注册5名外援,每场比赛报名4人(3+1)。

  先来说说这个政策可能的好的一面。压缩外援名额,对于本土球员的成长是有利的。国足踢12强赛,前锋不会进球,中场不会组织,后防无靠谱中后卫,这跟中超各俱乐部场上整个中轴线都由外援把持有关。近邻日本,J联赛初期也是纷纷引进大牌外援,但类似美国大联盟,大多都是些过来捞金的过气球星,并且人家很快就停止了这一搞法。这些年的J联赛,均以本土球员为主,少有的外援也多是无名之辈,并且能打主力的少,优秀的本土球员输送到欧洲主流联赛,其他的打J联赛和亚冠。而韩国K联赛,从来就没有烧钱引进大牌外援的搞法,本土球员从中学生联赛、大学生联赛到职业联赛一级级升上来,优秀的前往欧洲主流联赛效力,靠“全韩班”或辅以个别中超淘汰的外援就能在亚冠赛场将大牌外援压阵的中超球队打得丢盔弃甲。

  那么,中超外援新政,能否最终使得中国足球发展到日本、韩国的运作模式和效果呢?至少目前看不出来。即便新赛季马上就实施注册和报名参赛“3+1”的外援政策,对中超俱乐部砸钱买大牌外援几乎起不到制约,因为你不可能对人家引进外援的转会费、工资进行限制,除非再出台一项欧足联那样的财政公平法案,但这更不现实,莫说烧钱的中超,就连投入小得太多的中乙俱乐部,没有一家能靠经营足球俱乐部本身不亏损的。新政实施后,就算每场只上3个外援,前锋、中场、中后卫这条中轴仍会是外援把持,本土球员仍然没有多少机会。

  再说可能不好的一面。如今的中超,关注度、影响力暴增,甚至5年80亿的天价版权,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大牌外援云集带来的,如果没有这个呢?上世纪90年代,意甲有“小世界杯”之称,名副其实,绝对的世界第一联赛,主要原因在于亚平宁几乎网络了全世界的大牌球星,英超、西甲、德甲相比逊色得多,英超连第二都排不到。但进入21世纪后,意甲开始实施非欧盟球员限制,而英超则放开了外援政策(只一张形式上的劳工证限制)。很快,英超就跃升为世界第一联赛,每年光电视转播分成,连降级队都可以分享得很滋润,而意甲则急速衰落,如今,如果不是带着一份当年的情结,还有多少人看意甲?

  当然,就目前看来,这个新政的实施,对中超各俱乐部“烧钱”引进大牌外援,其影响不过是隔靴搔痒,远谈不上伤筋动骨。好或不好,似乎两头都靠不拢。中国足协的出发点是好的,限制外援,给本土球员更大的成长空间,学习日本、韩国的模式,但俱乐部不会这么考虑,只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再来回顾下前不久的世俱杯决赛,面对巨星云集的皇马,鹿岛鹿角“全日班”出战,甚至没有一名现役国脚级球员,但竟然能在90分钟内与欧冠冠军平分秋色。这家J联赛的豪门足球俱乐部,每年投入约3亿人民币(中超这个数保级都难),经营还能做到略有盈余,不需要找母公司要一分钱(人家不比中超土豪老板差钱)。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一是俱乐部经营,学习欧洲俱乐部的职业化管理,注重服务,财务透明;二是外援政策,引进少量外援,打短工的,基本不会蚕食本土球员的成长空间;三是青训,以县为单位,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完成正常学业,课余由俱乐部安排集中训练,并且在青训项目也是盈利的。

  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年末岁尾,中国足协的这项新政,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希望中国足球能实现改变,但如果没有像日本俱乐部这样的,自下而上的让中国足球走向健康发展的改变,我们的“足球强国梦”依然遥遥无期。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