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娃复出 | 比外卡更值得争论的话题:米屈肼真该被禁吗?

  今天凌晨,莎娃在斯图加特站首轮完胜文奇,取得复出开门红。然而关于禁赛事件的话题,并没有随着她的回归而终止。ESPN网球专家Bonnie Ford刊文指出,那些关于外卡的争议都是人们找错了重点,真正值得争论的,是莎娃被禁赛事件背后暴露的漏洞。

  

  因米屈肼而禁赛十五个月的莎娃已经没有排名,但刚好在她解禁当周举行的保时捷大奖赛,力排众议给予她正赛外卡,确保她能够参加第一轮的争夺。

  得益于WTA的外卡机制,这位大满贯冠军得主理论上可以无限制地申请外卡。就目前而言,莎娃将在斯图加特站后,继续凭借外卡参加马德里以及罗马站的比赛。而法网组委会则于昨日宣布,将在5月15日通过直播宣布是否给予莎娃正赛外卡。

  

  复出后的莎娃受到许多赛事的外卡青睐,这在网坛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作为实行更严格药检制度的倡导者,现任男子世界第一安迪.穆雷直截了当地表示,从禁赛期解禁的球员应当靠自己的努力,从资格赛打起。包括A拉在内的众多球员均支持这一看法。而埃弗特和纳弗拉蒂诺娃则持截然相反的态度,她们认为莎娃已经受到了禁赛的处罚,不应过分追责。与此同时,阿扎、大威和小克等也支持她的回归。

  回顾近几个月来不断发酵的讨论,总体上,莎娃的复出不怎么受现役女球员的欢迎,这显然无法和过去她荣誉加身时的境遇相提并论。但实际上,莎娃的个性一直如此,她向来重视的是在赛场上有所建树,而不是被形容为更衣室中的甜心。从她17岁年少成名,到她成为球场和商界的宠儿,这一点都未曾改变。也正因为如此,刚满30岁的她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孤立于巡回赛的人际圈之外,自然也就鲜有培养出,能够在她遭遇低谷时给予慰藉的友谊了。

  

  在职业网坛,因药检或血检问题遭遇禁赛的球员还有很多。塞尔维亚球员特洛伊基,2013年就曾因为在参加蒙特卡洛站比赛时,未提供血检样本而被禁赛一年,他将此事归因于一位检测官员的误导,因为当天特洛伊基身体不适,那位官员便让他写份声明上交ITF,以跳过血检,但ITF否认了这种做法的可行性。

  事实上塞尔维亚人的尿检确实呈阴性,他的同胞兼好友德约科维奇选择站在他这一边,诺瓦克谴责了兴奋剂检测制度的漏洞。相比莎娃,特洛伊基回归后在格斯塔德站和中网都获得了外卡,但却并未引起过多争议。

  

  2014年美网冠军西里奇也曾因药检呈阳性而被禁赛。据他自己所说,该违禁药物是在服用葡萄糖时无意摄入的。在禁赛期间克罗地亚人的排名滑落到第47位,但在年末参加巴黎大师赛时他同样凭借外卡入围正赛。

  在当时,对于西里奇的回归,纳达尔表示:“我唯一能说的就是我很高兴马林能回到巡回赛中。他是个好人,也是一位优秀的球员,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他的回归在情理之中。”而法国名将特松加也加入了讨论:“就我个人而言,我真的不知道还能再相信谁了,那些为我们做药检的人并没有总说实话。”

  

  没有哪位网球运动员的回归能像莎娃一样引发如此大的关注。事件的性质之所以如此严重,并非源于禁药本身,而是源于她的崇高地位。此外还需注意的一点是,她的违规要归咎于个人及团队的疏忽,而非有意为之。毫无疑问,“莎娃回归”这一话题可以轻松占据媒体头条,但陷入这个讨论导致我们忽略了这一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内容,即全球反兴奋剂机制暴露出的漏洞。

  我的同事迈克·费什曾在去年做过一篇报道,文中指出,体育界过去对于反兴奋剂的投入并不如现在这么积极,所以因使用违禁药物而被禁赛的大牌明星屈指可数。

  

  2016年1月1日,米屈肼正式被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列入禁药名单。截止到去年三月那场震惊体坛的发布会,只有极少数因米屈肼而药检呈阳性的事件被曝光。而根据世界反兴奋剂机构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底,共有514名运动员因米屈肼药检呈阳性,而2017年,到上周为止共有12例。

  产自拉脱维亚的米屈肼是一种保护心脏的药物,能够增强心肌代谢能力。在美国以及欧洲的许多国家都被禁用,但它能帮助运动员提高竞技水平的论断,尚缺乏有力的证据。之所以会被列为禁药清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这种药物的大规模滥用,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开始服用,这其中大部分是俄罗斯及东欧运动员。现在,米屈肼的使用受到了严格的监管。

  

  在许多涉及米屈肼的案例中,运动员都被裁定为清白,亦或是取消了原本判决的临时禁赛,这是因为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对于该药物究竟会在体内停留多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判断。事实上,在它被正式列为禁药后,相关的研究方才启动。而许多运动员声称自己在16年1月1日前就已停止服用,却还是被查出药检呈阳性。

  对此,世界反兴奋剂机构连续出台了两项新的指导方针,并且赦免了许多运动员。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对于运动员是否服用禁药的评定标准模糊且混乱,即便有了标准也执行格外不力,而这必将影响反兴奋剂事业的进程。就在上周,体育仲裁法庭就终止了已经开始执行的、对一名乌克兰冬季两项选手的一年禁赛处罚。

4月27日,莎娃重返球场

  莎娃承认,在米屈肼成为禁药后自己仍在服用,而她尿样中米屈肼的剂量也确实达到了禁药的标准。在随后的两场裁决中,她服药的细节也相继被公之于众。

  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的ITF仲裁法庭,因为莎娃在网球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对她实行了极其严格的评判标准。莎娃被怀疑使用药物提升表现的证据在于,从18岁开始她便在一位俄罗斯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米屈肼,特别是在重大比赛前,服用的频率会相应增加。ITF的声明以这样一句话结束:“莎拉波娃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然而几个月后,来自CAS的仲裁者则从不同角度解读了莎娃事件,他们认为莎娃并没有那么大的过错。更重要的是,通知运动员最新禁药名单的方式需要改进。最终,CAS将莎拉波娃的禁赛期由2年缩短到15个月。

  

  一名年轻球员的健康是如何维持的?这个重点淹没在了冗长的案件细节中:医生给莎娃开出一份18种药剂的清单供她参考,其中就包括米屈肼,而到了2010年清单上药物的数量竟然增加到了30种。ITF的官方陈述中提到,2012年莎拉波娃不愿再服用如此多的药物,因此不与医生结束合作,转而聘请了一位营养师,但她决定继续服用米屈肼,且并未告知ITF。

  运动员因为疾病等不可抗力因素而使用药物,这种现象并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是某一项运动,在职业体育中相当普遍。免疫系统出现严重问题、慢性疼痛等都会是诱因,甚至塞程紧凑、旅途劳顿导致恢复时间被压缩,都会成为运动员使用药物的理由。这样做无疑会让运动员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形成对药物的依赖。这时候,医生和教练的职责界限自然就模糊了。

  

  目前的反兴奋剂系统中,禁药种类空前繁多,而法律的保障也让加快了反兴奋剂工作的步伐。但鉴于某些运动员想要借助药物来达到健康与竞技水平的平衡,来自外部的干预很难对其进行约束。究竟服用多大剂量算多?要想处在顶尖水准,运动员接受的教诲是什么,借助药物还是依靠努力?服药之后又会有哪些真正的风险和后果?这些问题的界定,显然比争论是否该颁布外卡更有意义,也更具讨论价值。

  原文链接:

  http://www.espn.com/tennis/story/_/id/19238469/maria-sharapova-bigger-issues-play-saga-other-wild-card-entries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