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长跑比赛战术,你一定得搞明白

  

  

  有人说:“跑步是纯体能项目,不涉及到任何战术,只需要自己的努力,就能跑出好成绩和名次。”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说法。战术,在任何运动项目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高水平中长跑、马拉松选手在比赛战术方面也是非常精心的。对业余跑友来说,适当的比赛策略与战术对比赛表现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中长跑、马拉松项目的战术特点

  中长跑、马拉松比赛具有时间长、不分道(短跑每人一道)等特点。因为时间长,比赛局面受选手“主动”控制的影响就增加。因为不分道,选手之间的相互战术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不同距离比赛项目,战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也不同,一般来说是中长跑(场地)>马拉松(路跑),而场地中长跑又以中距离跑800米、1500米最注重战术(5000米、10000米若前程慢后程快,冲刺激烈,战术特征也不逊于800米、1500米)。

  中长跑和马拉松比赛的战术和策略主要表现在跟随策略(选手之间的战术)、和配速策略(选手自己的配速控制)两大块,下面来分别总结:

  跟随策略,基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跟随跑:

  在通常情况下,采取跟随跑战术的选手分为两类。一种是经验不足且实力较低的选手,跟随领跑者可以更好地控制配速和节奏,或者让更高水平的选手适当地“带快”节奏,从而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潜能,这种情况一般多见于希望跑出好成绩的业余跑友。

  另一种是水平较高的选手,跟随前方的选手(水平不一定高于自己)来节省体力、不急于加速,从而有利于最后的冲刺决胜,这种情况一般多见于专业选手,而且是“速度型”选手。例如:伦敦、里约两届奥运会男子5000米、10000米冠军法拉赫,均是采取前程跟随跑,后程冲刺的策略取胜。

  

  2、领跑:

  领跑也分为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本身实力特别强、并具有一定驾驭能力的选手,在比赛中能够一直处在队伍前方、掌控整个局面,而且还能坚持到最终夺冠。例如:鼎盛时期的长跑皇帝——盖布雷塞拉西。

  第二种是具有一定实力,但速度和冲刺能力较弱,希望前程用较快的节奏拖垮对手(或者拖垮对手从而帮助队友夺冠)。但是这种跑法风险比较大,自己提早体力不支、被对手超过的情况更多见。

  第三种就是领跑的“兔子”也就是配速员。专业比赛“兔子”和业余马拉松“兔子”还不同。专业比赛中的“兔子”往往不会跑完全程(只会带领到半程或三分之二便退出,比如马拉松只跑前30公里、5000米只跑前3000米),也一般不是场上水平最高的选手,而是为夺冠、破纪录热门选手创造好的配速条件。业余马拉松“兔子”则不同,是按照固定成绩和配速来跑完全程的,这也是为什么赛事官方配速员(兔子)要经过严格的选拔,个人最好成绩也是要远远高于所负责的配速任务。

  由于领跑往往比跟随跑需要消耗更多的体力,所以领跑战术也被视为一种“牺牲”战术。所以,在奥运会、世锦赛这样的大赛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来自同一个国家的几名选手采取相互领跑的战术来确保队中实力最强的人夺冠。

  

  3、独自跑:

  独自跑的战术在业余跑友中还是比较多见的,一些业余跑友经历长期训练和比赛后,逐渐形成自己的比赛风格与节奏,而且不愿意受到其余选手的影响。对于这类跑友来说,独自跑是很好的选择,不和任何人去比,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但是,这种跑法对跑友本身的节奏感和控制能力要求较高,否则不如跟随跑来得轻松。

  专业选手如果实力特别突出或特别弱,也会采取这种方式。创世界纪录的运动员往往是在比赛中一骑绝尘。例如:埃塞俄比亚名将阿亚娜,在里约奥运女子万米夺冠、并打破世界纪录时,整个后半程都是独自一人在“表演”,完全按自己的节奏跑。同样,水平差距太大的选手(如中国男子马拉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也是按自己的节奏跑,不然很容易被非洲选手拖垮。

  

  不同类型运动员的配速策略

  从优秀中长跑、马拉松运动员的比赛速度分配情况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先快后慢型、先慢后快型和匀速型。

  1、先快后慢型

  这种运动员进入比赛状态比较快,起跑后速度就很快。但无论是1500米,还是5000米、10000米甚至马拉松,这种跑法对运动员的自身能力要求很高,风险也比较大,但一旦他们在比赛中成功,就会创造出很好的成绩,不过大多数运动员会因前程速度过快,后程的跑速大幅下降,失败的概率比较大。

  2、先慢后快型

  这种运动员在前半程保留一定的体力,后半程发起冲刺,来取得好名次和成绩,往往结合跟随跑战术(后半程也可能变成领跑或独自跑)。但是,比赛结果与前半程“保留”的程度有关,如果前半程适当控制配速,保留一定体力但又不至于太慢,就可以跑出好成绩(如阿亚娜打破女子万米世界纪录,前5000米用时14:46.81,后半程14:30.64)。但如果前半程过于保守,那么创造好成绩的可能性就很小。例如:里约奥运男子1500米冠军成绩只有3分50秒,仅仅是国家一级运动员水平)。

  3、匀速型

  匀速型的运动员的速度也不是一样的,但其变化幅度较小。在马拉松比赛中,每5公里的速度和第一个5公里速度相比,上下波动不超过3%。这种跑法创造优异成绩的概率最大,当然,要求运动员具有一定的速度控制能力。

  

  业余跑友选择配速比战术更重要

  与专业选手相比,业余跑友水平更低,且获得名次和奖金的可能性较小,选手之间的互相竞争要少得多。所以,业余马拉松跑友更多的是“超越自我”,选择合理配速(尽可能匀速跑)对比赛结果的影响更大,而选手间相互的战术影响较小。

  而且,在所有体育项目中,实力总是决定性因素。当你脱离了自己的实力,一切战术都是空谈。所以,每次马拉松比赛前,业余跑友要根据自身的训练水平制定详细的比赛方案,包括全程速度分配、天气路况情况、途中补充营养的时间和内容等。比赛的速度分配计划中,可以多参考平时30-35km长距离的配速,来预测自己全马的成绩。通常赛前最后一次32-35km的配速,基本可以保证比赛时42.195km也能按这个配速跑下来,但前提是前期的训练一定要系统。

  另外,对业余马拉松跑友来说,良好的节奏感也比单纯的战术更重要。因为马拉松的技术结构属于周期性活动,动作技术的节奏感对能量利用的经济性影响很大。一旦为了使用战术而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也是得不偿失的。

本文为98跑原创,文章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Essence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