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低智化,本质是全民屌丝化

  图片来源于pixabay

  有这样一群人,突然闯进我们的世界,因为他们人数是如此之多,我们必须接受并适应这样的常态:一切资源会优先给“他们”使用

  ——这将意味着所有的app会优先考虑“他们”的体验和习惯,而不会迁就你高逼格的审美和需求;

  ——这将意味着所有为“他们”服务的新业态会优先得到投资者的眷顾,这意味着你小众而美好的爱好将没有人为之投资而无力生存;

  ——这将意味着你所有喜欢的阵地——知乎、网易云音乐、豆瓣都将逐渐被“他们”攻陷,原本安逸和谐的田园将变成傻逼征讨的战场。

  ——这将意味着整个公共空间,整个社会的审美、品味将不可遏制地大步倒退,直到倒退到和刚涌入互联网的人口主体相对应的层次,而你,无处可逃。

  作者 | 肥肥猫

  1

  屌丝文明的轰然崛起

  在大概2009年的时候,我看了油管上一部短片,名字叫《The rise of the rest》,今天搜搜还能搜的到,直接翻译过来就是“余下这些人的崛起”,如果要翻的再好我觉得可以翻译成“草根崛起”

  这个视频准确描绘了穷国的广大底层即将开始崛起,并成为体量远大于既有存量的经济势力,而我们刚好处在这个爆发点的前夜。并且作者预测这个草根崛起的局面将彻底改写整个人类的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

  我当时深以为然,但没想到的是,这一天会来的这么快,而且这个冲击给人的观感如此负面。

  随着中国的技术进步,在还不到10年的时间里,智能手机白菜化,各种支付工具光速普及,导致一个前所未有的,原本一直以来被无视的庞大人群突然出现在城市中产阶级的眼前。

  

  图片来源于pixabay

  这个人群规模接近10个亿,从数量级上看,相当于整个西方世界的人口总和——光这一点就已经让西方人无法想象。

  而这个群体的能量爆发之快,甚至超过了许多中国人的想象。即便身在同在一个国度,许多人至今还没意识到这个群体已经大举涌入自己原有的世界,并正在和他们争抢资源。

  所以,当今天许多怪相出现的时候,这些还没开窍,没看明白的人往往大吃一惊,不明所以。

  2

  “他们”的世界我不懂

  我自己周围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城市中上层,我非常了解这些人的世界。他们很多人根本无法想象,甚至不愿意去相信,为什么“一人我饮酒醉”那种土嗨喊麦,还有那种“谢谢大哥打赏我来给大家唱一支歌”的网红直播,居然可以年收入上千万,碾压北清复交毕业的高薪金领。

  

  这些东西都有人看吗?谁在看?

  

  身价过亿的快手主播 MC天佑

  

  MC石头

  以及我们也完全搞不清楚——为什么一个直播活吞老鼠的app可以做到中国流量最大的视频平台;为什么养生保健、特供茅台原浆之类的鬼东西能传播的到处都是,躲都躲不开——显然确实是有人在买,买的人还很多。

  很简单,这都是因为“他们”来了,他们进场了。

  手机和新媒体把原本隐形的“他们”连进了互联网,把“他们”赶进了我们原本的屋子和领地。这个趋势已经彻底改写了我们已知的所有生意的运作方式,并被总结为“得屌丝者得天下”。而很多人尚没有反应过来,还觉得不可思议:

  • 写《好疼的金圣叹》没人看,写贱人low b篇篇十万加;

  • 几个明星玩个弱智的追来跑去撕牌子的游戏,居然也能拍成一部电影;

  • 优质的单机游戏没人玩了,老厂纷纷停止研发,全部改投手游,宝刀屠龙点击就送;

  • 再没有能让全民阅读的文学作品,现在最火的是一天更一万字的穿越回去当暴君;

  • 整个世界范围内好歌的诞生率直线下降,以至于今天我们依然翻唱听着10几年的老歌

  资本没有立场,资本只会迎合。所以,当然是有什么样的观众就会有什么样的内容,反推就是看到什么内容火,就足以说明观众是什么层次。到冯小刚说的电影市场这里也是一样,没有例外。

  3

  好电影注定要被垃圾淹没

  冯小刚说错了吗?也许“垃圾”这个词用的太过分了。但本质有说错吗?没有那么多低素质(无贬义)人口来支撑,烂片会有商业价值吗?赚不到钱的东西还会有人去做吗?更不用说还能招揽那么多天价明星来做?

  

  在冯小刚这次喷观众是垃圾之前,这种二元割裂早就有了。

  我记得《奔跑吧兄弟大电影》上映时也被电影人喷过。从电影艺术角度看,这东西就是在一个影视城里随便敷衍出来的东西,完全看不出这部电影有什么意义,完全没看出来除了片头片尾还有超过五毛钱的特效,完全没看出来片子的拍摄、剪辑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

  即便只从综艺节目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剪辑平平淡淡,而且根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剧情。但奇怪的是,无论这片子在知乎和豆瓣上被骂的怎样狗血淋头,依然阻挡不了极高的票房,这是最令观众们惊讶的事情。

  事实很残酷:中国的大部分人,就是看跑男看得不亦乐乎的人,他们才是主体,你才是小部分人。

  

  到了在商言商的份儿上,骂导演骂演员恐怕是没用的,中国电影已经和资本结合的非常紧密(并无贬义)。资本的选择是民意一票一票投出来的,再公正不过了。和其他商品不同,电影票的定价跟产品品质无关——好电影和坏电影都是那几十块钱一张。

  于是电影工业的 核心 就变成了:如何获取“尽可能多”的观众。至于观众质量如何,真的无所谓。

  即便哪个演员只要决心不去迎合新崛起的草根文化和市场也无用,阳春白雪的结局就是逐渐被边缘化,最后成为一个过气的符号,尽管可能还有小众死忠粉,但毫无影响力,说什么做什么都再也不会有人关心。

  像姜文那样拍自己想拍的东西是非常罕见而且高风险的,更不要说也就他能做到,还没法持续产出。至于谢晋的《芙蓉镇》更是早已久远的传说。

  知乎上每次一提及商业化和艺术之间的矛盾就有人搬出王晶举例子,说别看他是香港烂片之王,但他也是许鞍华的投资人哦,还是有追求的。

  但我觉得这依然可悲,恰恰说明 高品质电影需要烂片赚来的钱续命,这只能说明高品质艺术电影自身的生命力相当不足。

  4

  一场大踏步的倒退

  王五四在今天的网文里又在老调重弹,说冯小刚还不如过去的天桥艺人,天桥艺人还知道讨好观众,然后画风一转又什么是体制让现在没有好的作品之类的东西。

  这种说法倒是很迎合“他们”的心理,反正一切不是自己的错,看弱智节目笑成狗那是你们在毒害我们,总之我们自己一点责任也是没有的。

  这样说当然很讨巧,但显然不是世界的真相。苛责制度是没用的,资本家只是人格化的资本。

  当“他们”这样一个体量如此庞大的群体进入消费市场,优先吸干所有资源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也将是我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常态。

  

  我们必须接受并适应这样的常态:一切资源会优先给“他们”使用

  ——这将意味着所有的app会优先考虑“他们”的体验和习惯,而不会迁就你高逼格的审美和需求;

  ——这将意味着所有为“他们”服务的新业态会优先得到投资者的眷顾,这意味着你小众而美好的爱好将没有人为之投资而无力生存;

  ——这将意味着你所有喜欢的阵地——知乎、网易云音乐、豆瓣都将逐渐被“他们”攻陷,原本安逸和谐的田园将变成傻逼征讨的战场。

  ——这将意味着整个公共空间,整个社会的审美、品味将不可遏制地大步倒退,直到倒退到和刚涌入互联网的人口主体相对应的层次,而你无处可逃。

  总结

  冯小刚最近几年说的话大多都是话糙理不糙,这次也是,没毛病:中国观众一定有相当一部分是垃圾,不然无从解释垃圾电影赚得盆满钵满。

  但他始终漏了一点:那些不想当垃圾和看垃圾的少数人,被“他们”淹没了,被“他们”代表了。

  没有人替你发声,因为少数人的意见不重要。潮流永远是多数人推动的,而你不在其中。

The End

关注小酒馆,用不同视角重新审视生活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勿重复提交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

投诉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未输入评论内容
该评论已关闭!
  • 最新评论
刚刚 畅言云评

尊敬的畅言客户,您好。您所使用的网站评论功能已广告作弊被限制使用,如有疑问,请咨询客服电话400-780-9680。

扫一扫
手机上看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