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触目惊心】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急需重视

  J

  uvenile legal education

  未成年人法制教育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当未成年人犯罪已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三大社会问题时,当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游离在法律的边缘,如何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以及防范未成年人犯罪则成为了社会的一大严峻课题。

  看点

  01

  未成年人校园暴力视频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校园暴力问题愈发严重,未成年人校园暴力是未成年在校园内部及其辐射所实行的心理和身体暴力行为。我国多年来对于此类事件采取的处理方式导致未成年人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数量有增无减,而且大多罕为大众所知,对此社会应当对未成年人校园暴力问题的传统观念进行纠正,明晰校园暴力的具体形态,建立法律的分层规范,建立健全协调的责任年龄体系。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以期更好的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看点

  02

  未成年人校园暴力视频2

  

  校园暴力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对施暴者本身来说,也是一种心理上的障碍。并且现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我国法律已越来越完善,受侵害者可通过法律途径寻求解决方法。家长、老师也应重视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关注孩子身心,对孩子及时得做出正确引导。

  普法时间

  NEWS

  ﹀

  ﹀

  ﹀

  一、什么是未成年人?

  法律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二、简要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99194日通过,199211日起施行。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家庭保护 学校保护 社会保护 司法保护 法律责任

  三、主要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999628日通过,1999111日施行。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数逐年增多,并且向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趋势发展,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危害。还处于花季的少男少女,有些却已沦为罪犯,或者正向着犯罪的方向滑落,这不能不使青少年的成长问题再次受到社会的关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

  5大原因诱发少年犯罪

  据调查,未成年人犯罪群体多具有如下五种特点:一是文化程度低,认知能力差;二是自我评价高,喜逞强好胜;三是哥们义气重,常拉帮结伙;四是自控能力差,多行为盲动;五是贪图享受,厌恶劳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十四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旷课、夜不归宿;

  ()携带管制刀具;

  ()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第三十四条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多次偷窃;

  ()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吸食、注射毒品;

  ()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