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临应该就《收钱》小品给河南同胞一个说法

  近两日,郭冬临摊上事啦。因为小品中骗子使用河南方言,被西安——河南籍的律师捉错,将他告到法院,要求他赔偿每位河南同胞一元钱。别把一元钱当笑话,但若真让郭冬临赔,估计他就穷了。河南约有1亿人,即便赔一分钱,也需一千万元。

  十年前,当小编还是热血青年时,会对此事愤愤不平,如今看得很淡,也极为反感,因为我明白这是炒作。之所以拿起这个话题说,因为作为河南人,很想替河南同胞抱屈。

  河南有1亿人口,每年在外务工约二千万。他们漂泊在五湖四海,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但社会有好人也就有另类,依照万分之一的另类比例计算,就有2000另类。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由于少部分人的使坏,使一些人对河南人有明显的针对性。

  记得几年前,在外地打工时,与周围同事聊天,聊起河南人,大家都是一窝蜂地排斥河南人,说“河南不可靠”。在某些工厂,明目张胆写着不招河南人,这是个人的亲身经历。如今,大家提起河南人,还有这样的标签,“河南骗子多”,要防“河南骗子”。

  那名律师拿郭冬临小品《收钱》骗子使用河南方言说事,也是抓住这种现象。河南人不容易,仅从高考一项你就可以看出他们生存压力多大。河南是高考人口大省,每年参与高考的人数都位居全国首位,而河南只有一所“211”院校,没有一所“985”院校。

  不少人提起河南考生,习惯性比喻他们是考试机器。可是不做考试机器行吗?当有90万的考生争夺仅有一所“211”的大学,你就知道竞争有多激烈。我尊重艺术,尊重那些给我们带来欢乐的人,郭冬临的小品是经常看的,每次也能从中找点乐子。

  但此次我真觉得他这样做是不妥的,因为像“河南是骗子”“河南人骗子多”此类标签不能用,如今还常有人拿此标签调侃,作为河南人,我觉得自己经不起这样调侃。我们当中的确有人做得不好,但不见得“骗子都是河南的”、“河南人骗子多”。

  所以,个人觉得,他确实应给河南同胞一个说法。不知道网友们在生活中是否听到“河南人是骗子”、“河南人骗子多”的表述,针对郭冬临小品《收钱》骗子使用河南方言,你又是怎么看的?欢迎各位针对此事评论发表你的看法!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