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 | 我们为什么还拍黑白电影?

  获得第8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艺术家》,用黑白作为底色,那和复原有关,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只是想展示一下默片的魅力。

  

  的确,在3D技术都已经盛行的今天,还在拍摄黑白电影多少显得有些另类。

  最近上映的《Mustang Islandat》,制片人导演Craig Elrod Nathan Smith在对于为什么选择黑白拍摄时,是这样回答的。

  

《Mustang Islandat》

  永恒——“我们希望引出电影的永恒的部分。这个故事本身就一种怀旧的感觉。黑色和白色看起来是永恒的,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会进行语境化投射。”

  焦点——“黑色和白色的镜头语言真的能够强迫你去专注画面的主体。你不能只是把很多颜色的物体投入到取景框里面来创造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你必须考虑相机的文字,镜头选择以及取景框所传达的内容。”

  方便性——“我们在美国的不同地方都进行了拍摄,然而这些多地点、不同季节、不同时分的问题,在后期处理特别麻烦,比如说调色要一致,所以黑白的拍摄可以方便我们后期编辑。”

  照明——“但我们在考虑打灯的时候,我们会有许多的灯光设置,但是用黑白拍摄是,这些灯光设置会变得相对简单,因为不用担心不匹配的色温”。

  后期制作——“相对比彩色,黑白处理给我们更多的灵活性,我们可以很好的控制后期制作肤色的对比度和整体的形象。”

  

《曼哈顿》

  其实纵观国际影坛,近20年来涌现了不少黑白电影的佳作,这其中既有《疯狂店员》这样纯粹的黑白片,也有像《罪恶之城》一般,运用电脑特效完成彩色和 黑白对比的风格化作品。还有伍迪艾伦的《曼哈顿》,科恩兄弟的《缺席的人》,还有近期的国产电影《八月》。对于每一部选择用黑白形式来表现的,都是导演对于美学的一种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次我们只截取90年之后的黑白电影,所以《愤怒的公牛》等影片没有提及。

  《八月》

  

  导演:张大磊

  出品年份:2016

  黑白成因:

  《八月》用了黑白片的形式,来渲染编导的记忆。它的黑白形式关乎当时的记忆,那是一次记忆的回放,关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最好的色彩就是黑白。黑白是电影最初的形式,导演张大磊想要背着电影史彻底地开始一回。当大家费尽心思玩技术时,《八月》这种不是技术的技术反而成了它的特色标签。

  

  就像这部影片最开始用过的一个名字《昙花》一样,即使儿时的那段日子生活很艰难,即使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又遇到很多问题,但是这些日子就像昙花一样是绽放过的,在张大磊的记忆中留下来最珍贵的回忆。这或许就是他在《八月》想要表现的感情。

  

  “可能是气质上比较符合台湾新浪潮时候的感觉吧,影片的态度也比较像台湾朋友常有的轻柔的态度,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批判色彩,很克制。再一个就是近几年大陆没有出现这样风格的电影,其实这个电影很老套的,我的朋友都说跟时代脱节了,现在的人更快,思维更丰富,不习惯慢节奏,也很难有很多的时间来沉静下来。台湾现在其实也很少出现这样的影片了。或许《八月》勾起来大家的回忆,我不敢承认这个片子多好,但气质上情感上可能让他们不愿意放弃。”

  《南京,南京》

  

  导演:陆川

  出品年份:2009

  黑白成因:

  关于为什么将《南京,南京》拍成黑白片,陆川解释过很多:“要是中间出现一穿红衣服的就是更大的冒险,当时有人提出让其中一个人穿红衣服电影,我说你一定是斯皮尔伯格派来埋伏在这的,等将来片子拍出来就说陆川又抄袭了。我觉得黑白电影是对历史更好的解读。我在想这个事的时候,第一个印像就是黑白的。通常电影会给人以想象,这些想象都是黑白的,我就不想把它再上颜色了,我在家里看奶奶留下来的照片,它都是黑白的。因为我不知道那个时代的色调,给我感觉只能是黑白的。”但拍摄是用的还是彩色胶片,“记得有一次在现场,监视器忘了调成黑白的,投资方一看说这个颜色不错啊,我们赶忙就把颜色给关了”。

  

  把《南京,南京》拍成黑白片,效果如何,也是陆川自己最清楚:“黑白的更好,因为我觉得观众不需要去看到这些颜色,需要看到的是这些活动的影像,是这些事实。另一方面,我觉得黑白给我一个特别大的帮助,就是血,如果真的是彩色的话,我真的不知道这么多血怎么处理。在电影里基本上看不到血,都是黑色。

  

  像大屠杀场面,有一个镜头是日本人站在那里,起来扣拍,四万多人躺在地上,整场戏的收尾镜头。我看过香港人做的备案,没法看,全是红色的,做成黑白的是仪式感,没有了生理上的刺激。

  《鬼子来了》

  

  导演:姜文

  出品年代:2000

  黑白成因:

  关于为什么将《鬼子来了》拍成黑白片,姜文在接受采访时已经说得相当清楚(《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其实在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时,顾长卫就提过能不 能拍黑白的,因为当时的技术手段和人员设备都不是特别齐全,其实黑白片对摄影师来说是一种挑战。

  

  这次在戛纳电影节上人家认为我们的电影来势汹汹,就是认为 在今天,有人居拍黑白片,是对全体影片的挑战。因为很难,不容易拍,你很不熟悉。为什么这么做?不是形式的问题,而是内容。看过的人都意识到,根据《鬼子来了》的故事,它的色彩本身就是内容。为了影片最后砍头的那抹鲜红的画面,值得将整部电影拍成黑白片。”

  

  《鬼子来了》虽然在国内禁映,但其成就显然是遮蔽不了的,该片在2000年5月21日获得戛纳影展评委会大奖。2002年日本“每日电影奖”评奖中摘 取最佳外语片大奖,在日本观众中引发了对战争和人性的深沉思考。

  

  而最了解《鬼子来了》价值的还是姜文自己:“我从小就对历史感兴趣,我想拍《鬼子来了》,其实是想对自己三十五年来的生活做一个总结,对恐惧、对爱、 对死亡的感受。是什么引起恐惧?为了摆脱这个恐惧,是远离死亡,还是接近死亡?这些都是我三十五年来脑子里和心里的感受。我想把它表达出来,正好有这么一 个故事,往里面一装,合适。”正是借助黑白影像和片尾鲜红的血色,《鬼子来了》才具有了姜文所要的引起恐惧的力量。

  《辛德勒的名单》 Schindler’s List

  

  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出品年代:1993

  黑白成因:

  早在1982年,美国音乐公司的希德·辛伯格就建议斯皮尔伯格拍摄《辛德勒的名单》,而在得到拍摄权之后,他却迟迟不能下定决心开工,他认为自己还不 够成熟,他当时希望由罗曼·波兰斯基或者西德尼·波拉克导演这部影片。

  看到新纳粹蠢蠢欲动,斯皮尔伯格才决意把《辛德勒的名单》拍出来。把《辛德勒的名单》拍成黑白片是因为斯皮尔伯格希望影片具有纪录片风格,而他的摄影 师贾努兹·卡明斯基在研究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之后,发现只有使用黑白影像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卡明斯基希望这部影片能够超越时间, 观众不要注意到影片的拍摄年代。斯皮尔伯格还提出:我看过的所有关于大屠杀的照片,都是黑白的。

  

  毫无疑问,《辛德勒的名单》是斯皮尔伯格的巅峰之作,该片在1994年的奥斯卡上获得了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在内的七项奥斯卡奖。《辛德勒的名单》 还是影史上的最佳影片之一,在美国电影学院评选出来的百年百部影片中名列第九。如斯皮尔伯格和他的同事所愿,《辛德勒的名单》已经成为超越时间的经典之 作。而其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于纪录片式的写实风格,黑白影像带来的凝重、压迫感和令人信服的真实感。

  

  《辛德勒的名单》虽然是一部黑白片,但也有部分场 景和人物是彩色的,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穿红色外套的小女孩,在一片黑白灰之后,她显得格外醒目,令人过目难忘。这种效果正得自黑白影像的基调。

  《艾德·伍德》Ed Wood

  

  导演:蒂姆·伯顿

  出品年份:1994

  黑白成因:

  艾德·伍德何许人也,竟要劳烦蒂姆·伯顿大导为其立传,而且导演片酬分文不取。答曰:艾德·伍德全名小爱德华·戴维斯·伍德,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位独立电影奇人,他对电影的热情无人能敌,为了把电影拍成,他发动所有熟人和不熟的人,包括父母、女友、邻居、牙医,甚至是屠宰厂老板。

  

  他专拍恐怖片、色情 片等格调低俗的类型片,但思路异于常人,这从他影片的片名就能看出:《原子新娘》,《来自外层空间的九号计划》,他因所拍影片质量低劣而被嘲笑为“史上最烂导演”。

  

  当初,是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的在校生斯科特·亚历山大和拉里·克拉泽斯基注意到艾德·伍德的故事,并写成一个10页的大纲。当伯顿经制片伙伴推荐开始研究艾德·伍德生平时,被他“写作剧本时,仿佛自己是要拍《公民凯恩》”的激情打动,另外,艾德·伍德与其偶像,默片时代的明星贝拉·卢格西之间的情 谊也让伯顿产生深深的共鸣,因为伯顿自己就曾与偶像,恐怖片明星文森特·普莱斯两度合作。伯顿决定拍摄《艾德·伍德》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该片是一部由角色驱动的影片的,而不是像伯顿以往的影片那样,由风格驱动。之后,他进一步决定把《艾德·伍德》拍成黑白片,原因是,艾德·伍德就是黑白电影时期的人物,黑白影像“适合影片的素材,这片子就该拍成黑白的。”为此伯顿甚至不惜与哥伦比亚电影公司闹翻而转投迪士尼

  

  从影片的实际效果来看,伯顿当初决定以黑白代之以彩色是非常正确的,虽然这也部分导致了影片票房的惨败。所谓内容决定形式,以黑白影像表现黑白电影时期的电影人,无论是风格还是氛围,都异常和谐。此外,伯顿在片中大量使用了黑白电影时期常用的字幕卡,花体字的片头片尾,这些如果放在彩色电影中,就会显得突兀

  《缺席的人》The Man Who Wasn't There

  

  导演:科恩兄弟

  出品年份:2001

  黑白成因:

  高深莫测、不苟言笑的科恩兄弟其实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黑色电影大师比利·怀尔德和霍华德·霍克斯的崇拜者,从处女作《血迷宫》开始,兄弟俩的影片就具有那种玩世不恭、冷嘲热讽的黑色电影气质。等到他们在电影界站稳了脚跟,他们就干脆拍了部真正的黑色电影,也就是这部《缺席的人》。

  

  大致说来,写出过《双重赔偿》、《邮差总按两次铃》和《欲海情魔》的小说家詹姆斯·M·凯恩令兄弟俩“深受其害”,非要拍这么一部影片出来,而给他们 以灵感的,是《金钱帝国》的一张海报,其中展示了好几种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发型,于是两人决定,他们将要拍一部以二战后的旧金山的一个理发师为主角的黑色电影,而且要拍成黑白片。

  

  《缺席的人》制作费有2000万,科恩兄弟根本就不缺钱,他们先把这部影片拍成彩色的,然后进行后期制作时再转成黑白影像。

  科恩兄弟的虚无主义气质与黑色电影非常登对,结果他们小试牛刀,拍出的第一部黑白电影,就成为了黑色电影令人信服的新经典。这部影片既是黑色犯罪片, 又是黑色推理片,但正如一篇影评中所说,科恩兄弟实际上要表现的,是“人间之百般折磨,如骄者之傲、法章之慢、庸民之辱”,而且将之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科恩兄弟的指导下,比利·鲍勃·桑顿奉献出奥斯卡级别的表演,一个内心蠢蠢欲动的中年理发师的小小冒险行动演变为不可收拾的大灾难,这一过程被他演绎得既惊心动魄而又令人啼笑皆非。

  

  而这一切,如果没有黑白之间明暗不同的过渡色,就将难以实现。奥斯卡的评委当然看出了这一点,因此将一个最佳摄影提名奉上,此外,识货的戛纳电影节评委把最佳导演奖发给了科恩兄弟。

  《晚安,好运》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导演:乔治·克鲁尼

  出品年份:2005

  黑白成因:

  当克鲁尼成为巨星之后,就要把自己的新闻理想诉诸于大银幕,2005年9月的纽约电影节上,他第一次公开了影片的拍摄计划:“是时候开发这个题材的了,那就是利用公众的恐惧情绪扼杀政治分歧和争论。”明眼人一下就看出,克鲁尼说的是在1950年代肆虐的麦卡锡主义。

  

  但影片要投拍还是很不容易,虽然只需750万的制作经费,但还是出了问题,克鲁尼之前拍《辛瑞纳》受了伤,保险公司认为他不能立刻拍戏。不过,克鲁尼 不想再等下去,他决心很大,为此抵押了自己的房子,还从NBA达拉斯小牛队老板马克·库班等投资人那里募集到资金。克鲁尼和制片人格兰特·海斯罗夫还决定,影片中出现麦卡锡参议员的片段时,只使用真实的档案镜头,而这些镜头都是黑白的,所以整部影片也跟着就成了黑白片。

  

  黑白影像长于表现历史片和传记片需要的凝重感,《晚安好运》误打误撞投身于黑白怀抱,结果成就了一部佳片。

  《离魂异客》Dead Man

  

  导演:吉姆·贾木许

  出品年份:1995

  黑白成因:

  大致来说,西部片是一种已经死去的电影类型,据说,是梅尔·布鲁克斯的《闪亮的马鞍》向它开了致命的一枪。但实际上,每过十来年,就会出现一波西部片 的小热潮,其中有不少还属经典之作,比如凯文·科斯特纳的《与狼共舞》,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不可饶恕》。著名独立电影导演吉姆·贾木许也跟着凑热闹, 拍了一部西部片,也就是这部《离魂异客》。

  

  贾木许拍惯了独立电影,早就学会了精打细算,但把《离魂异客》拍成黑白片,倒不是因为差钱(《离魂异客》成本是900万,贾木许从来都没有这么阔过) 而是他希望影片能有一些经典黑白西部片的风格,虽然实际上,贾木许是在颠覆那种风格。

  

  主要说来,《离魂异客》在多数人眼中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佳作,甚至认为其是“二十世纪的最佳电影之一”,因为贾木许拍出了一部终极后现代西部电影,与著名小说家科马 克·麦卡锡的小说遥相呼应,也是科恩兄弟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老无所依》的先驱。科恩兄弟的后现代感来自于人物身上的嗖嗖寒气,而贾木许主要依靠的就是黑白影像,当然,约翰尼·德普的表演也不可忽视。

  《欧洲特快车》Europa

  

  导演:拉斯·冯·特里尔

  出品年代:1991

  黑白成因:

  《欧洲特快车》是丹麦著名导演拉斯·冯·特里尔的第三部作品。这部 《欧洲特快车》,不管是角色、还是音乐、对话,以及情节进展,都采用了好莱坞黑色电影的种种传统手法,甚至色彩也调成了经典黑色电影的黑白影像风格。

  

  不过,特里尔在影像上还进行了一些创新,那就是全片大部分是黑白,但某些场景和人物则使用了彩色,两年后,斯皮尔伯格拍摄《辛德勒的名单》,也应用了同样的手法。

  虽然特里尔主张电影要回归本质,抛掉那些不必要的外在形式,但他自己不但往往难以做到这一点,反而经常沉迷于形式的创新。这部《欧洲特快车》对于电影艺术 的主要贡献就是形式上的,以视觉特效在黑白电影中加入彩色,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中,产生出人意料的震撼效果。这一方式经特里尔在《欧洲特快车》实验成功,之后便 有了发扬光大的趋势。

  

  《欧洲特快车》是1991年戛纳电影节的参赛片,特里尔认为自己实力特强,对金棕榈奖势在必得,而在得知评委会只赏识他在技术上的创新,只给他评委会奖、 最佳艺术贡献奖和评委会技术奖,而不是他梦寐以求的金棕榈时,他情绪完全失控。但历史证明,当届戛纳评委会眼光相当独到。

  《德国好人》The Good German

  

  导演:斯蒂芬·索德伯格

  出品年份:2006

  黑白成因:

  《德国好人》改编自约瑟夫·卡农的同名小说,背景是二战后的柏林。索德伯格拍摄这部影片,主要是因为他想对好莱坞经典黑色电影表示一下敬意,也顺便实验一下新的拍摄方式。自然而然地,他模仿那些黑色影片,把《德国好人》拍成了黑白片。

  

  实际上,索德伯格的“复古之举”还不止如此,该片全部是在环球电影公 司的摄影棚里面拍的,因为索德伯格认为:“布景是门失传的艺术,不能不承认,这太糟糕了”,所以他决心重新使用布景。《德国好人》是用彩色胶片拍摄的,这是因为,彩色摄影机更先进,允许高速摄影。但他还是做了点手脚,用了不少上世纪四十年代常用的广角镜头。

  

  索德伯格的玩票“复古之举”虽然没有得到一致好评,但也算得上成功.有人批评说《德国好人》 的人物不够生动,但不可否认,这一类的黑色电影本身就是以风格取胜。而借助黑白影像,索德伯格拍出了一部令人难忘的新黑色电影。

  《疯狂店员》Clerks

  

  导演:凯文·史密斯

  出品年份:1993

  黑白成因:

  归结起来就一句话——没钱。《疯狂店员》是凯文·史密斯的导演处女作。史密斯不是科班出身,成名前也没拍过电视剧、MV、广告片什么的,他拍这部影片的时候,真的就是个便利店店员,所以不难想象,他不仅自己没多少钱,也根本拉不到资金。

  

  史密斯为了筹集拍片所需的经费,不得不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漫画忍痛甩卖,但所得的也只是杯水车薪,他本来打算把自己的车卖点,但不走运的是,他没有听从好友的警告,在风暴来临前把车挪到安全的地方,结果该车被风暴摧毁,让他欲哭无泪。

  

  情急之下,他搞来十张信用卡,以最高限额透支到了2万美元,再加上从父母和朋友那里借来的几千美元,27575美元,这就是他的全部制作经费了。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只能用便宜的黑白摄影机和胶片拍摄。因为这部影片制作经费极低,他不得不就在他上班的那个便利店拍摄,而且只能在打烊之后,影片拍摄的21天里,他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

  

  《疯狂店员》是一部了不起的喜剧,影片中的活力、肆无忌惮,对好莱坞模式的蔑视都让它成为一部毋庸置疑的经典之作。黑白影像和影片的那种粗砺大胆随意的风格成为绝配,正好相得益彰。无意之中,这部影片成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独立电影兴起的一部标杆之作 。

  

  在诺兰处女作《追随》当中,他也曾说过选择黑白片,简单来说就是两个问题:一是黑白很适合这个题材,二是没钱不好打灯,只有灯泡。

  文章部分翻译自:

  https://www.premiumbeat.com/blog/consider-shooting-black-white/

新片场

  新片场是下一代的传媒公司,专注新媒体影视的出品发行。我们汇聚众多优秀的创作人,产出各类年轻人喜爱的在线视频内容,并通过视频网站、互联网电视、运营商、飞机、公交、地铁、高铁等各种渠道传播发行作品。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