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18日,也就是30年前的今天,《倩女幽魂》上映了。
那是香港电影最好的时代,《倩女幽魂》便是那个时代最好的电影之一。徐克取材自《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故事,完整、机智而且感人。同时又有程小东天马行空的武打设计,黄霑变幻多端的电子配乐,当然还有张国荣和王祖贤,其形象其表演,至今无人超越。
毫无疑问的无法复制的时代经典,怎么翻拍都拍不出来。
老片重看,可能有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导演是程小东而这部《倩女幽魂》却被认为是徐克的代表作之一。原因很简单,徐克根本不在乎导演那一栏填谁的名字,只要电影里有他的名字,他就是中心,片子什么风格,怎么拍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所以说《倩女幽魂》全片的阴郁气氛、如梦如幻,都是标准的徐克,再难复制的徐克。
徐克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是他这天马行空的风格,看他的电影,只有想不到。以《倩女幽魂》的情节为例,谁能料到聊斋故事里的穷书生居然变成了一个收账的,谁知道宁采臣历经艰难险阻来到自己的目的地——郭北县,然而旅途的终点却只是苦难的起点。整个郭北县就是混乱人间的最典型代表,一句“不要走”就能当街引发一场血案,公理道义与人间秩序在这里一文不值,到处是势利眼、贪官污吏、小偷小摸和横行霸道的武夫。(看剧照,连每一个群众演员的表情都各种给力。)
相比之下,代表鬼界的兰若寺,虽然妖孽横行、鬼魂肆虐,也要比外面单纯得多。正如小倩后来说,“你以为鬼可怕,其实人更可怕。”
但谁能料到呢,面对兰若寺的妖魔鬼怪,手无缚鸡之力的宁采臣,却高举着爱的武器。
像这样。要是其他导演,正常就是打怪升级的节奏的了。但徐老怪偏偏不这么玩。
这里的改编也是很有趣的。聊斋中宁采臣毫无任何贡献,靠剑仙燕赤霞才涉险过关。到了徐克这里,燕赤霞变成了全真派的道士,给宁采臣一本佛经,还是梵文的,还让他念什么“般若波罗蜜”,还有什么“心中有佛便是佛。”就这样,宁采臣变成了嘴炮无敌的唐僧。
后来周星驰在《西游降魔篇》里让唐僧以《儿歌三百首》为武器,也有点这个意思了,不知道算不算是致敬。
宁采臣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很怂,然而心中坚守“爱与正义”的汉子。这才能解释他为何要奋不顾身去救一个与他只有露水姻缘的女鬼。
当然了,这有可能是因为女鬼真的很美。
他俩这段浴盆戏,是很多人难忘的记忆了,也是整部影片中最美的一段,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都值得称道。更精彩的就是,在宁采臣不小心看到小倩的身体后,他和聂小倩二人居然同时别过脸去,不得不说这种初恋的感觉真是美好。
有了这个情节的铺垫,两人的相爱也就顺理成章了。
接下来就是写诗以身相许了,“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互,只羡鸳鸯不羡仙。”这诗什么意思呢?就是“我爱你”的意思。
然而,和睦时光总是短暂,就如人世间的欢愉总是刹那。花开则谢,月圆则亏,但凡世间美好的东西莫不过如此,再美丽的景致看得时间长了也是乏味。
好的是宁采臣并没有接受这样的宿命。
接下来,燕赤霞、聂小倩、宁采臣三人联手打BOSS,场面就是恐怖片了。粘液、触手、血浆、残肢……各种重口味,姥姥那舌头真是很多人多年的梦魇。这舌头,啧啧,质感不要太真。
后面的黑山老妖也是触手系。徐克还真是会玩。
但这远远不是全部。下面的图心理承受力差的人千万不要看。
还是要佩服徐克。当年那么烂的技术,都能把这些恶心的东西做这么逼真,也是厉害了。像姥姥的那个风骚的舌头,就是长条海绵做的。后来到了《倩女幽魂》第3部技术进步了,做出的舌头反而没有那么有质感。
技术差,景也不行。之前《倩女幽魂》修复版的新闻发布会上,导演程小东就爆料:“香港不像内地,到处都是景,我们经常看见一个地方合适就赶紧拍一场,下雨看见一个泥塘,就对哥哥说:你去那里洗一洗吧!”
这要是放今天,完全不能想象了。哪个演员都不会这么好说话。
正如tvb一直被吐槽的道具和布景,那一代香港人拍电影也是一直沿用。《倩女幽魂》里宁采臣这把破伞,伴随他走过千山万水。
到了《东邪西毒》的片场,他还是撑着这把伞,已然从男孩成长成一个成熟的男人。
《东邪西毒》里的欧阳锋,看穿一切,实际上是厌世的。但《倩女幽魂》中的宁采臣,还是怀抱青春和热血,无论如何都想要把小倩给救出来。但他俩一人一鬼,爱得惊天动地,但终究是人鬼殊途。
小倩投胎转世,重新做人,这算是个光明的结局,但两人再见不知是何时,也让人失落。到了《倩女幽魂》第二部中,宁采臣在荒寺中再遇到傅清风,还是那个王祖贤,却不是那个小倩了。虽然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但宁采臣爱的真的是傅清风吗?亦或是他爱的只是小倩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