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江桥》新启示:严谨还真是抗战剧应有的态度

  由陈奕名担当总制片人、知名青年导演李印执导,李幼斌、施京明、刘金山、刘威等主演的抗战剧《决战江桥》即将于今晚收官。该剧自7月8日在天津、黑龙江卫视黄金档开播以来,随着剧情渐入佳境,收视稳步攀升,目前已冲进CSM52城黄金档收视前四,成为云合数据连续剧霸屏榜—热度总榜中唯一上榜的抗战剧。不仅电视台收视一路高歌猛进,截止7月25日,《决战江桥》全网点击量已经突破6.5亿。除此之外,《决战江桥》在收获年轻受众上也颇有心得,先后推出的马占山喊麦鬼畜短视频都引发热议,拥有数百万的观看点击。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抗战剧一向主要面对中老年收视群体,很难与年轻人群产生情感共鸣,然而这部剧却以事实数据打破了年龄层的壁垒,分析具体原因,与其真实还原历史的严谨态度密不可分。收官之际,我们与该剧总制片人陈奕名、导演李印进行了面对面谈话。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决战江桥》冲进CSM52城黄金档收视前五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决战江桥》成为云合数据连续剧霸屏榜-热度总榜中唯一上榜的抗战剧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走访江桥抗战旧址,一丝不苟求证史实

  《决战江桥》讲述了“九一八”事变之后,在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李幼斌饰演)的带领下,黑龙江省军民同仇敌忾,齐心协力打响抗日第一枪的故事。这场战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江桥抗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讲话中,习近平主席首次为十四年抗日战争证言,宣告了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江桥战役”正式打响。

  这场战役被评为中国军队有组织、有领导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第一枪,也被评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虽然战役最终因敌强我弱以失败告终,但马占山及其部属奋勇抵抗的壮举,不仅极大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更唤起了广大民众的抗战决心,在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总制片人陈奕名

  这段热血悲壮的历史事件和这些英勇奋战的历史人物,都是值得被铭记和传颂的,更是容不得扭曲和玩笑的。战争不是娱乐,创作战争剧的态度更需要严谨,所以,身为总制片人的陈奕名对剧本的首要要求就是“还真”,即不依靠富有武侠意味的传奇色彩,和浮夸雷人的桥段来博眼球,而是以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事件来还原历史。

  在他的带动下,众主创人员都以尊重历史为创作原则,开拍前深入“江桥战役”旧址考察,亲身感受当年马占山的作战环境,实地采风,并多次到“江桥决战纪念馆”挖掘历史文献,走访历史亲历者及其家属。从而充分了解江桥决战的每一个细节,同时更要了解非正规军校出身的马占山,如何在面对高层不抵抗、后方无粮、军备财政皆短缺等重重阻碍之下,依然坚持作战的动力。制片人陈奕名认为,这些前期的筹备工作更加需要谨慎,只有多方查询、求证,掌握了充足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才能为观众真实还原这场悲壮、刻骨铭心的战役,还原一批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抗战英雄。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我们剧中的人物,从马占山身边的部众到敌军和土匪,80%都是史书上能查到的;剧中每一场战役的打法也都遵照历史真实还原。我们要让观众看到,真正的抗战剧是有血有泪的,不能往飞了走”,制片人陈奕名认真地说道。据他介绍,剧中那段被观众所质疑的“步枪打飞机”的场景,也绝非毫无根据的杜撰而来,其实是根据当年江桥决战中的真实情况改编,历史上马占山的部队确实用枪打下来两架日本飞机,其中一架现在还摆放在江桥战役的纪念馆里。

  深挖人性,展现有血有肉的马占山

  在以往的抗战剧中,并不缺乏马占山的荧屏形象,但往往是群像角色中的一个,并非主角。《决战江桥》首次以马占山为人物主线,围绕江桥战役展开情节。在那个时代,马占山是黑龙江省的“父母官”,是军事上的总指挥,他也是日寇心中可敬又可怕的对手和敌人,同时他也是一个父亲。多重身份的叠加,让马占山成为当时整个黑龙江的中心,也造就了他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导演李印

  在导演李印看来,还原马占山复杂的人物性格是这部剧的难点之一,也是极其精彩的一笔。首先,土匪出身的马占山一定与其他正规军出身的抗战将领不同,他的身上一定要保留那种匪气、痞气。所以,在初到黑省任命主席时,一无所有的马占山,面对外忧内乱,使劲浑身解数,见招拆招:见到前来“搞好关系”的日本外交官,他嬉笑怒骂间把日本人戏弄得哑口无言,让人大呼过瘾;赵仲仁送礼,他照单全收,充当军饷;与日本对战中,更是虚虚实实,令人摸不着头脑。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面对父子互动的戏,导演李印又非常注重人伦亲情的流露。本剧一开头导演李印就设置了马占山坚决不让独子参军打仗,将他硬送到当时较为安全的天津读书的戏码。在这个情节里,马占山的私心显露无疑,但这也是作为人,作为一个父亲最真实的想法。试想,哪个人没有七情六欲,危急关头不会为自己考虑?没有犹豫的无私奉献恐怕更难以让人信服吧?这一幕看似不够高大全的剧情,恰恰让人设更加真实、鲜活。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作为草莽出身的军阀,他集大老粗、霸道、诡诈、油滑于一身,懂得在敌我实力悬殊的局势下,如何保存战斗力,与敌人周旋;而作为爱国志士和抗战将领,他坚定武装抗战、明事理懂大义,是当时的一面旗帜。所以,内忧外患的局势、多重身份的叠加、传奇曲折的个人经历,让马占山有着最多面、复杂、矛盾的人性。导演李印也希望通过这部剧,给观众展示出一个最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马占山。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戏里戏外全力以赴,李幼斌“李云龙”后再度突破

  立体鲜活、自成一派的马占山形象,自然也与李幼斌老师的传神演绎密不可分。制片人陈奕名也表示,“马占山这个角色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李幼斌老师,他接了,我心里就有底了。”

  从《亮剑》中的李云龙到《闯关东》中的朱开山,再到《中国地》里的赵老嘎,李幼斌曾塑造过许多经典的荧屏形象,对剧本的选择也极其慎重。而《亮剑》之后他再度出演抗战剧,也是因为这个角色本身具有突破性,且诠释难度极大。为了把握好性格复杂多面的马占山,李幼斌无论戏里戏外都全力以赴。

  《决战江桥》正式开拍前,李幼斌就开始认真揣摩角色,他不仅随主创人员一同前去江桥战役旧址实地考察,参观 “江桥抗战纪念馆”,还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单单一部《马占山传》他就看了很多遍,并做了相关读书笔记,将书中人物的经典台词都抄录下来,常常翻出来细细琢磨。为了更清晰地了解马占山的性格特点,他甚至前去拜访马占山的嫡孙,探究其生活细节和不为人知的一些小习惯。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为了提高人物的相似度,他做了一些细节上的调整,比如为了讲究细节,坚持用齐齐哈尔的东北话来说台词;比如“不能时时挺着背,那高度相差就太远了(真实的马占山身高只有一米六多)”。军服上第一颗扣子也永远不系,因为这样更符合马占山土匪的豪放性格等。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拍摄时,正值三伏天,顶着30多度的高温,将近60岁的李幼斌披着皮大衣坚持拍摄了两个月,硬是没抱怨过一句。面对考验体力和专业技巧的骑马戏份,李幼斌更是克服了年龄与心理的双重障碍,坚持亲自上阵实拍,拼劲儿十足。

  戏外的李幼斌更像一个邻家老伯伯,平时参加活动都是自己坐地铁出行,演戏没有助理,从不迟到早退,而且常常指导年轻演员,在他的影响下,整个剧组的演员都不带助理工作,只攒着劲比拼怎么把戏演好。提起李幼斌,制片人陈奕名和导演李印赞不绝口,老一辈演员的敬业精神让人敬佩不已。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谈话结束时,制片人陈奕名和导演李印透露,他们二人合作的另一部抗战剧《音乐会》也进入到制作阶段。这部剧中的主人公将和以往的抗战英雄有很大区别,他秉承着“只有活下去才能实现理想”的人生哲学,和《决战江桥》一样挖掘更为丰富的人性。经历过高大全的纸片英雄人物形象,和浮夸雷人的抗战桥段阴影之后,以真实史实为框架,深挖人性的创作才有望为观众展开一幅全新的抗战篇章。

  【文/小熊星】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号:dusheme

  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交流平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