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青春都曾在“林肯公园”驻足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有人说,区别在于只有人有大拇指,也有人说只有人才会笑。或许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只有人会选择自杀。

  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人自杀身亡,平均每天大概有3000人。

  林肯公园(Linkin Park)主唱查斯特-贝宁顿(Chester Bennington)20日清晨被发现在美国洛杉矶私人住宅上吊自杀,尸体于太平洋时间9:00 AM 被发现,并确认死亡,享年41岁.....

  Chester Bennington是Linkin Park的主唱,他的离世对于中国歌迷来讲,也有着与其它国家和地区歌迷一样的冲击。这种冲击和一些老一辈的摇滚歌手离世不同——如果说中国歌迷对于一些传奇巨星的离世,主要还建立在一种对其音乐认同的基础的话,那么对于Chester Bennington,则夹杂了更多感性的成份,甚至还包括许多青春的回忆。





  有人说摇滚乐死于Kurt Cobain自杀之后,而这样的说法多少带着对Nirvana的爱,以及对此后摇滚乐现状不堪的怨念。其实,Linkin Park的出现,也可以说是开启了摇滚乐的又一个篇章。

  Linkin Park也是继Nirvana之后,又一支能在音乐文化形态上感染中国年轻人的乐队。而和Nirvana主要通过一些非官方途径的二手传播不同,Linkin Park和Coldplay这两支乐队,可以说是第一批被中国歌迷见证并“成长”的欧美大牌主流摇滚乐队。

  还记得当年《Hybrid Theory》发行时,中国歌迷终于可以不用传统的方式:打口碟,来获得一支美国新生代乐队的专辑。京文音像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推广,也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这支来自美国的乐队,以及第一次感受到一张欧美引进版唱片,原来也可以做的像港台引进版一样气势夺人。

  千禧年之前接触摇滚乐的国内圈子分为几个流派:听唐朝黑豹听到断气的,听朋克听到想战死街头的,听金属听到长发过腰的,等等。尤其听鞭击金属四巨头起家的这帮人,就爱躁、快、重、狠,个个张嘴riff闭嘴solo,天天琢磨点弦和分脑,仿佛自己的左手除了撸管之外也能弹吉米亨德里克斯的《星条旗》。一般来说,在聊天的时候,谁起头说到了老乔或者枪花,必须得赶紧跟上几个呸呸呸,否则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态度。

  人不装逼枉少年。

  过了200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大潮的崛起,资讯慢慢地多了起来,原本的Thrash Metal团伙也开始慢慢地分化:有人入魔渐深,掉进了大死、旋死的坑;有人返璞归真,去追华丽金属;也有人走向异端,开始崇拜北欧黑金属,恨不得在自己胸口也画个五芒星。

  所以在这时出世的Linkin Park并不是很受待见。LP和同期的RATM、Korn之类的新金说金一起,被当成了毛孩子的象征,谁爱听谁就是逼崽子。他们也躁、也重、也愤怒,可是老炮儿必须得跟别人不太一样才行。

  Linkin Park从第一张专辑就开始红,几乎是那种没什么道理的红。《Hybrid Theory》首发480万张,畅销10年,斩获格莱美最佳硬摇滚大奖,荣登美国唱片协会TOP 100,其他奖项无数。查斯特强劲而独特的嘶吼中蕴藏的愤怒,招引了许多人纷纷效仿——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种看起来直接由怒火所引发的歌唱方式,是他苦练近10年的成果。正如听到Nirvana就以为三和弦能征服世界那样,这些只看表面的人们不可能理解,Kurt上初中的时候就随身携带定音铃。

  从那时起,Linkin Park的生涯就在发片——巡演——发片——巡演中循环。最疯狂的时候,他们一年的现场演出有320台之多。查斯特的嘶吼与愤怒永无止境,从台上到台下,从戏里到戏外。在一次巡演中,他毫无目的地突然跳下舞台,当场划开了手臂,血流如注——然而他跳回台上,抱着流血的胳膊完成了那次演出,之后才去接受手术。

  然而,查斯特的音乐治愈了很多人,他自己却先走一步。也许,在我们普通人眼里,天才和艺术家或许总有一些旁人不懂的寂寞和孤独。

  翻看查斯特过去公开受访时的内容,会发现他曾公开表示自己一直被药物和酒精成瘾问题困扰,他的成名代表作《My Suffering》以及林肯公园第一首获得格莱美奖的歌曲《Crawling》都是在讲述类似的心路历程。甚至他认为自己的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大家的追捧,引起众人的共鸣,都是因为他自身有这些经验,才唱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查斯特曾用“支离破碎”来形容自己的生命,说婚姻破碎让自己在很多年都走不出来:“这期间我写了很多歌,同时也深深沉浸在药物和酒精当中不能自拔,是通过那些东西才撑过那段时间。”

  他在谈到歌曲的创作过程时说:“这首歌就是我在饱受药物以及酒精成瘾的困扰后,我把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放在了歌里,这是我个人生活的感受,我希望创作能帮助我麻痺所有的伤痛,把这些因此付出的代价都融入到我的音乐当中。”

  但查斯特显然没有痊愈。

  如今回头看这些采访内容,似乎能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他最后为何为选择自杀。但显然任何事情都不是这么简单的非黑即白的过程。退一步说,全世界的摇滚歌曲都免不了灰色、晦涩、萎靡、抱怨这样的调调,但并不代表每个摇滚歌手都以自杀了结自己的一生。

  自杀必然是情绪上的一次失控,而这种失控的成因也是日积月累的。有人提及查斯特曾在童年时被成年男子性侵过,因此一直都有轻生的念头。

  童年的性侵阴影对一个人影响有多么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几十年过去,查斯特也结过两次婚,亲生和领养让他有了6个子女,这样的经历想来也或多或少也会抚慰了那段创伤。只是人的一生性格的养成,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后期他借由音乐在传递内心的压抑和呐喊,但或许愤怒和伤痛一直都在最深处隐藏。

  查斯特·贝宁顿曾被乐评人形容“拥有可以雄性般的嘶吼又同时拥有能轻柔低吟的女性般的歌喉”,说他会用如火药爆炸般的咆哮将每一首歌演绎得酣畅痛快,让“同样愤怒的青年人很容易从中找到共鸣”。

  摇滚人的“愤怒”似乎成了必须的标签,但这样的标签有时候会成为悲剧的源头。乐迷可以通过歌曲才找到宣泄自己情绪的出口,但创作者本身则容易沉陷其中走不出这个怪圈,因此抑郁也是不能回避的现实。

  一直以来,查斯特都不屑关注外界对他和林肯公园各种品评和期待,一直在遵循自我本身的标准来创作音乐,“不盲从”和“不妥协”或许是每一个有个性的音乐人的追求,但依然摆脱不了他们内心偶尔的迷茫和困惑。

  摇滚乐是查斯特的精神支柱,但又没强大到让他因此看淡人生所有困境和波折。查斯特和很多选择自杀的艺术家一样,在思考人生和理想的时候焦虑不安,到自我无法突破的层面时,无法承受的结果就是放弃一切。

  查斯特的自杀或许是因为童年的阴影,或许是因为好友的离开,也或许是因为药物和酒精导致他精神抑郁,但不可回避的都是他不能直视理想和现实的不对等。

△贾宏声(1967年3月19日-2010年7月5日)《昨天》

对于摇滚乐没什么概念的人是不会觉得《昨天》这部电影有什么可看之处,最多也就认为这是一部反映了一个精神病青年“迷途知返”的教育片

  同样是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的摇滚男星贾宏声曾这样解剖过自我:“我比较敏感,有时会变得有点神经质,但我喜欢由此带来的痛苦。因为我不喜欢麻木,麻木是挺可惜的事情。”

  严格说起来,贾宏声只是一个“想当摇滚乐手的演员”,但他却曾公开说过“演戏太虚伪,只是音乐才是真的。”爱音乐的贾宏声,最后摇滚依然没能成为他的救赎,却用自我毁灭完成了最后的殉道。

  “毁灭”二字,包涵毁灭自己或毁灭理想。自缢的查斯特·贝宁顿和跳楼的贾宏声殊途同归。

  上学的时候,我们还经常谈论“牛逼的人都会在27岁死去,像Brian Jones、Janis Joplin、Jimi Hendrix、Jim Morrison,还有Kurt Cobain”,然而在转瞬之间我就跨过了牛逼的分水岭,像一只真正意义上的蝼蚁在呼和浩特的棋盘格里蠕动。

  在这种时候写这种文字,未免有发死人财的嫌疑,但我写下这些废话的原因,是希望那些应该活着的人继续活着。如果他们的痛苦不能被人理解,那是最大的不幸,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过错。我们也一样。

  So,如果你有什么想做的事情,只要你还活着,希望你能赶快去做;如果你有想说的话,请你尽快对他说出来;如果你很愤怒,那么趁你还能愤怒的时候尽情愤怒。因为总有一天,你会失去这一切,万事有始亦有终。就像你可能从未听过Linkin Park的现场,之后永远也不再有机会亲耳听到查斯特的嘶吼。

  再见查斯特!

文/闻起来像10个雪碧

查斯特黯然离去,STRETAG真情还在。

玩STRETAG小游戏,赢夏日惊喜潮品。



Chester Bennington's Rock In Hell

查斯特的地狱摇滚之旅

活动时间:即日起到2017-8-18 00:00

最终前18名的潮人均可获得由主页君友情增出的潮品一份

《《点我进入》》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