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鸿鄂&朱逢博:中国最深情的一对音乐伉俪!

以国外浑厚的美声歌唱手法见长

以中国民族唱法为基础

他们夫妻二人便是我国著名的歌唱家

施鸿鄂 & 朱逢博

  

  

  

  

  

  施鸿鄂&朱逢博:

  中国最深情的一对音乐伉俪

  早在六十年代初,施鸿鄂与朱逢博在我国歌唱舞台崭露头角;

  2008年;施鸿鄂突发心脏病不幸离世

  踏着夕阳归去

  

  施鸿鄂早年从武汉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不久便远赴保加利亚学习声乐,由于多年来错误的发声方法,施鸿鄂称自己险些放弃歌唱事业。

  施鸿鄂:我过去演唱的方法有很多的问题,到保加利亚去了之后,实际上我的声带已经有了突起,万一治不好呢?我说,我还是回来学指挥吧。后来经过治疗之后觉得好一点,回来之后没有改,还是学声乐。

  我为伟大祖国站岗

  

  回国后的施鸿鄂赶上了文革特殊时期,演唱事业一度遭受打击。

  施鸿鄂:不能够按照你的想象来唱,文化化大革命的时候让我来唱根据京剧《沙家浜》改编的歌曲,首先要先把京剧学下来,我从来没有练过功,形体。我还要每天专门训练形体,因为里面有些开打、身段等等。这对我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在路旁

  

  在这种情况下,施鸿鄂并没有灰心,更没有冷却对音乐艺术的热爱,正是这种对歌唱的痴迷,才让他赢得了对歌唱同样认真的朱逢博的心仪。

  满山红叶红似火

  

  谈起走上歌唱的道路,施鸿鄂的妻子朱逢博说,这是一段阴差阳错的机缘,原来,非科班出身的朱逢博,最初是上海同济大学的建筑系学生,因为天生一副动人的嗓子注定她今生要与音乐结缘。

  朱逢博:我是55年去同济大学学建筑学的,上海闵行的工业区正在兴建,我们这批建筑师就送去施工实习,我们的施工单位是红旗单位,上海歌剧院就带了节目到工地来慰问我们,我们工地想搞我们今天所说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搞了一个歌唱比赛,由我们学生和工人、技术员进行合唱比赛,我就被选出来作为学生代表,过了没有多久,他们(上海歌剧院)就叫我到歌剧团二楼的办公室唱两首歌,最后把我调到了文艺单位。

  永远和你在一道

  

  非科班出身的朱逢博,踏上了文艺的道路,而回忆起自己在这条道路上的发展,她坦言,自己并不知道在文艺领域里还有斗争。

  朱逢博:我从来没有想到在文艺的领域里有一些不好的东西,就是文艺相侵、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可能和那个时候的阶级斗争有关系,所以我就像一个登山运动员,在山顶上已经成功,有成就的演员就拿脚踹我的脑袋,不让我上去。底下的群众演员呢就拿手拽我的脚,在艺术创作上是很多人把我逼出来的。

  北风吹

  

  1965年,朱逢博开始为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的喜儿担任伴唱工作,为了剧情和音乐的需要,以及歌声如何与芭蕾舞足尖表演的特殊形式相协调,朱逢博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开始向施鸿鄂求教。

  朱逢博:我想要塑造一种音色,这种音色能够符合舞台上的角色,我得到了施鸿鄂的帮助,他就收了我第一个唱民歌的演员。他带回来的一些练声方法,被世界上都公认了的教学方法,在我的身上开始试探。终于,在我的歌唱方法中得到了一种统一和协调。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