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豆瓣用户最无用,现在人家要上市了

文 | 闵思嘉,“三号”之花。

前几天“三声”独家报道的一则消息说,豆瓣确认要在境外上市了。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前段时间,新浪微博的高管“来去之间”在微博转发的那篇《只有B站老大才能救A站》的文章。

文章中说,豆瓣是最没价值的用户群。

但是现在豆瓣要上市了哦T_T

是不是有点啪啪打脸的味道。

“来去之间”这个“豆瓣用户最为无用”的发言,在当时就遭到了豆瓣网友的群嘲。

有关心社论派的……

有反广告派的……

有学术狗论文派的……

还有自黑派的。

作为长年看豆瓣网友手撕外社区的人,表示喜闻乐见。

“来去之间”后来澄清,自己只是转发并摘录文章里的观点,并不是看不起豆瓣。

但是豆瓣用户真的是像Aha的文章中所说,有“对实用主义至上价值观的反对”的同一性吗?

我觉得还真不是这样。

豆瓣用户经常会被人用文艺青年指代,部分人认同于这个称呼,觉得挺好;部分人则厌恶这个称呼,比如我。

豆瓣用户们所关注的内容、话题、兴趣,也很容易给人一种文艺青年的标签化。一个人都是很难被标签化定义的,更何况一群人呢?我总是在想该用什么样的词汇来概括豆瓣用户,但最后我发现大都是片面化的。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其实就还是阿北在创建豆瓣的时候的那个目标。

泛兴趣,以及圈子

豆瓣用户是这样一群人,一般都在自己的广播里说话,吸猫的吸猫,种花的种花,画画的画画,做饭的做饭,拍照的拍照。搞历史的是一帮人,搞人类学的是一帮人,搞电影的是一帮人,搞音乐的是一帮人,做手工的是一帮人,抑郁症的还有一帮人。

豆瓣的圈子化,非常严重。

总之大概无论你给自己加上什么标签,都能在豆瓣上找到自己的团体。

而且豆瓣的用户是黏性非常大的一帮人,大到豆瓣每一次改版,换个颜色,加个功能,换个字体行间距,阿北都会被烧纸,骂完以后大家照旧用。但是假如有人要骂豆瓣,基本所有人都会开启战斗模式。

一种只有我们能骂阿北你们都不能骂阿北的概念

作为一个10年豆瓣er,我其实很认同“来去之间”所说的用户老龄化的问题,如果你不是豆瓣深度用户,你可能不会对我上面所说的那些圈子、群体有概念。但如果你是,基本每个圈子你都能报出几个ID。

这种深度,也正是豆瓣最有价值、最有用户黏性、同时也最难被新用户发现的地方。

那就是友邻广播。

“友邻”这个词,对于豆瓣来说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豆瓣在影音书等数据内容模块之外,从SNS源起,但又远超了SNS的一块功能。

友邻的功能,以原点的方式组建起来豆瓣的圈子。每一个深度的豆瓣用户,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在刷友邻广播上,也会因为友邻,而不愿意离开豆瓣。

这是一个说起来很简单很无聊的功能,看友邻说话有啥意思?但它就是有着很大的魔力。魔力的一方面,可能在于话唠;另一方面,还真的会有一些学习的、交流的、共鸣的成分在里面。包括共鸣的撕逼和共鸣的丧。

这是豆瓣最为核心的部分,“友邻广播”的功能,和微博的“关注”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微博更多还是会基于真实身份的,而豆瓣则是基于兴趣,并在兴趣的点上,构建起了一个“豆瓣次元”。

豆瓣友邻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豆瓣友邻可以进入到我的现实生活中来,但现实生活中的人最好不要知道我的豆瓣

  

但是发现跟你意趣相投的友邻是一个及其漫长而低效的过程,进入这个圈子更是。

因为在你刚进去豆瓣的时候,即便是去关注一批红人,或者系统推荐的同兴趣的人,也会给人非常强的自说自话的感觉。

  

这也是是为什么很多人,对豆瓣的使用也就止步于影音书标记。

早年间深度进入豆瓣还有一种方式,非常简单粗暴,就是刷小组话题。08年前后一些大组非常的红火,像是月亮组、直播组、咆哮组、八卦组或者各种资源分享小组。且不论话题质量的高低,内容的确是多到今非昔比的。

小组是一种最底层,最八卦,最暴力,但也最能轻松建立起用户与豆瓣之间的亲近感的模块,当然,里面也不乏很多优秀的内容。只不过在网络内容管理日渐收紧之后,小组失去了它的复杂化和多元化,也失去了它真正有质量的内容,新来的用户也就更看不到有吸引力之处了。

豆瓣的问题甚至都不在商业化的迟缓,而是在无法将自己的核心价值呈现给新用户。老用户一直在并且大量在贡献着流量和内容,新用户却难以发现豆瓣的价值,甚至连“好玩”也很难体会。融入豆瓣早期最低端最暴力的方式被首页的热点推荐取代,内容上或许(其实也未必)比小组的胡逼逼好些,但这却缺失了豆瓣引以为傲的用户自主贡献/选择机制

豆瓣近来的一些举动,也的确是在为豆瓣的商业化寻找的新的道路。像是豆瓣时间推出的北岛讲诗歌、白先勇细说红楼梦等,都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商业试探,从数据上来看,豆瓣用户是愿意为其买单的。“豆瓣时间上线5天销售额过百万,7天付费订阅用户过万”。

最后还想回到,豆瓣用户是什么样的这个话题上来。我前面说过,我并不同意豆瓣用户是“对实用主义至上价值观的反对”的一个群体。

相反地,我觉得豆瓣的用户其实都是非常实用主义的一批人。或者换个角度讲,他们是在现实生活中,在实用主义的评价标准上,过得还不错的一帮人。他们并不是一帮无用的文青,只不过是用豆瓣的时候看起来丧而已

再举个例子,任何一个在某一个兴趣圈里成为能够贡献有价值内容(简单说就是大神)的友邻,现实生活中能差吗?不能差啊!所有的兴趣,所有的专业,需要的不仅是经济,还有精力,以及专注。

豆瓣所谓的精神角落,也是在现实生活现实过的路子之外,提供一个休息的地方。毕竟任何要谈精神的时刻,都要吃饱了再谈。那些把诗和远方,流浪和在路上过成生活的文青的想象,并不存在在豆瓣用户的文艺青年里。这里只是不用带上现实生活的假面,而是带上另一幅自己所喜欢的假面的地方。

要说务实,豆瓣网友指不定要怎么闷声发大财呢。

因为只有这样,才有钱买小鱼干伺候猫主子啊。

一边丧一边过日子,才是豆瓣青年的日常。

而对于豆瓣上市,友邻们的反应是这样的:无用的用户,恐怕也做不到吧。

一条专栏 | 每天要挤地铁的,难道不是穷苦大众吗?生活已经很不容易啦,选择一部治愈的作品,让地铁时间过得稍微容易一些吧。让我们红尘作伴,一起撸猫!

  

购票 | 8月12日,看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顿《将军号》如何毁掉一辆大火车,阅读原文进入购票页面: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