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手机厂商靠什么进军海外
如今,国产手机品牌都在为进军海外市场努力着。在经历多轮厮杀之后,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总之,中国手机进军海外,是一场必须要打的战争,输赢姑且不论,但若能强攻下一两块市场,绝对能提振中国手机行业的信心。
随着苹果霸主姿态越来越明显,中国制造商反而能最大限度免除来自外界的干扰,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到产品质量、渠道深耕、品牌推广等工作上来,显然,这些工作比起华而不实的营销来讲,更加务实,也更加能让企业长治久安。
谈到中国手机,最重要的标签无疑就是“性价比”,这算不得高明的手段,但在强攻海外市场初期却显得非常有效。中国人喜欢便宜货,不用赘述,海外市场的消费观虽然略有不同,但任谁也不会完全无视“物美价廉”的商品,拿英国消费者来讲,他们购买iPhone时首先会充分考虑性价比,91%的英国用户使用iPhone,内存只有16GB或者更小,很少有人弄个64GB的内存闲置在那里。另外,整个欧洲用户更钟情于小屏iPhone,相信也是“性价比”观念在作祟。欧洲之外,亚洲、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正处于智能手机推广期,相关的配套网络以及运营商服务还没有欧美国家发达相对低端的配置就能满足这些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就显得非常敏感,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像中国消费者一样,花5000块钱买一部手机,结果连1000块钱的功能都用不了。
除了性价比之外,中国可用于强攻海外市场的弹药似乎不多,但相比于山寨机时代,我们还是找到其他一些手段,比如华为现在是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商,势头仅次于爱立信,无论是在第三世界,还是在欧美发达地区,他们的电信设备都有着不错的口碑,这个口碑也在侧面帮助华为手机的销售,事实上,Mate7深受英国人欢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知道华为的电信设备还不错;又比如中兴从2012年开始就大搞体育营销,邀请重量级NBA球星帮助推广自家产品,两年来使得中兴手机在美国的知名度大幅度攀升,当然,同华为一样,中兴的电信设备商身份也帮了不少忙,至于诸如联想收购Moto工厂,小米同黑莓合作等手段也将会成为中国手机军团的重要弹药,只是威力待检验。
中国手机强攻海外市场,有些颇具威力的弹药,或许,在一两个季度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要真正地打开海外市场,仅仅强攻显然不够,我们更需要沉淀、深耕以及渗透,需要像iPhone一样,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种忠实、可靠、让人趋之若鹜的手机文化。显然,苹果手机文化的根基不只是全世界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更不是华而不实的广告宣传,而是近乎变态的品质要求,以及顺畅的供应链管理。
相比之下,中国的手机厂商则没有这个底蕴,特别是谈到设计和专利之时,更是囊中羞涩,要解决这个问题,无非两种手段,第一种如联想收购Moto,快速获得专利以及相关的人才,但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人员后期整合以及专利质量的不可控性;另外一种就是华为,耕耘十几年,积累资金、人才和名声,笔者认为,这是最健康的渠道,它需要时间,但要想真正提高竞争力,我们别无选择。
于是,本次中国手机强攻海外市场,不仅仅关系到钱和销量,更代表着中国向世界输出产品的能力,早期我们只能输出廉价的鞋子、袜子、衣服以及贴牌的手机,后来,总理把高铁推销到了全世界,现在,中国手机出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倘若坚持深耕,中国终会找到突破口,向世界输出了科技,输出高溢价性商品。
不一样的文章,换个心情优质文章:移动互联网大道上,手机商该思考什么
搜狐自媒体平台:yaoyao_小波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